一座城市,该坚守怎样的精神,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不断前行的强大合力?烟台给出了两个字的答案———文明。
穿越时空隧道,沿着文明印记审视,我们可以发现: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烟云中走来,古道热肠、急公好义的烟台人,始终将文明二字融入城市发展血脉,植根脚下这方热土。
置身不同场景,踏着文明节拍追寻,我们可以发现:“红马甲”穿梭于烟台的街头巷尾,斑马线礼让行人已成自觉,700万群众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主角,用文明描摹城市最靓丽的底色。
烟台山的灯塔闪闪烁烁,指引航向;黄渤海的波涛起起伏伏,见证辉煌。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的桂冠,折射出的是持之以恒追求文明提升的成果绽放,也是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执著追求,更是跨越时空的信仰坚守。文化滋养积淀文明根脉烟台自古就是一座民风淳朴的城市。在这里,东西方文明相互交融,赋予了这片土地创新开放包容的基因,引领风气之先;在这里,从成功实施“2·12”砣矶岛海难救助到“5·12”汶川地震的千里驰援,从众志成城应对非典疫情到万众一心抗击历次冰冻旱灾,烟台人仁义与顽强拼搏的精气神和着黄渤海不息的涛声,在山海之间谱出一曲曲和谐的大爱之歌、文明之歌。
让生活更文明,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不懈追求,成就了烟台的独特气质。在烟台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里,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气质,积淀了城市文明的根脉。“奇山所城古貌存,朝阳街坊洋风盛。海景奇丽呈特色,智者德政展新篇。”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教授,这样褒奖烟台完整的文化脉络。“烟台的文化根脉深植于民间,这种溶于血液的文化认同,凝聚着前人的思想智慧,也凝聚着后人的情感寄托,这是市民心目中引以为豪的精神家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烟台人栉风沐雨、奋进前行。”鲁东大学教授刘良忠说。诚哉斯言。正是烟台独特的文化品位和价值,成就了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厚植滋养文明的土壤。
站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大爱烟台,总有那些人性光辉和文明印记让我们念念不忘:
革命战争年代,胶东育儿所10年间抚养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1000多名;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胶东儿女踊跃参军、骁勇善战,50万青年参军,胶东支前民工280万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大批先模人物:一心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铁柱子王永幸;对革命无限忠诚,对人民鞠躬尽瘁的李永绪;舍命试药以身试针的赤脚医生张焕才……
改革开放时期,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国道德模范刁娜,舍己一条腿,救人一条命;全国最美家庭王华堂和张翠兰夫妇,40多年无怨无悔抚养脑瘫弃儿;大学生村官张广秀,扎根基层,奉献青春……
如今,走进烟台,人们便会感受到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沁人的文明新风。在这种人文环境影响下,城市的文明更多地体现在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习惯里。时代选择共筑精神家园25年文明城市的创建历程中,无论是伴随全国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还是开展“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活动;无论是城市综合治理,还是深化群众性基层文明创建;无论是开展爱心捐助,还是建设诚信烟台……在烟台,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成为社会共识。
在烟台,文明与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能够留下记载的也只是沧海一粟。但是,文明的点滴进步,一定会映射在人的行为习惯上。文明素养的进步、文明素质的提升,从来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个不断培养、不断强化、不断检验的过程。
当你来到烟台,走进烟台人中间,与他们攀谈、交往,一定会感知到———文明成为一种精神。城市的运转、社会的治理离不开志愿服务做“润滑”。“我们队伍现有3000多名志愿者,每个志愿者每天能坚持做一件好事,就会影响身边的一群人,这就相当于每天做上万件好事。”“全国最美志愿者”安立盛说。
烟台坚持以制度化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大力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人人可为、时时可为、事事可为的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完善了志愿者注册、爱心文化培育、服务项目对接、表彰激励回馈及多渠道投入保障等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机制,志愿服务制度化等做法在全国推广。
铸魂育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就在潜移默化间。作为“四德工程”发源地,烟台推动道德讲堂和善行义举四德榜向城市社区、企业、机关、学校深化拓展延伸,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打造特色品牌,形成了“德润莱州”、“德馨牟平”、“尚德梨乡”、“孝德龙口”等10多个道德建设品牌。
文明激情,在更宽更广平台释放。烟台市级层面组织开展“为民服务集中行动”“我爱烟台市义务劳动”“志愿者日”“礼让斑马线文明烟台行”等50多个品牌活动,(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北川县羌年的献牲。祭祀白石神。祭山会上的群众。□焦虎三文/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最为隆重的节日11月18日(农历十月初一),是羌族...
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