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毕凤玲
脸上总带着甜甜的笑容,说话声音不高,但每句话都透着温柔,透着爱,透着知性的美。她,就是杨会利,像百合花一样美丽的女人,也是邻里眼中的好媳妇。
杨会利,今年56岁,现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她个人先后被授予“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山东省抗震救灾模范”等荣誉称号。
“百善孝为先,照顾老人是一种责任,是天性使然,是不需要跟任何人攀比的。”面对别人的称赞,杨会利总是这样说。杨会利生在农村,家中清贫,上有三个姐姐,大姐虽在泰城但已于17年前病逝,二姐、三姐留在农村,家庭条件一般。
1987年,27岁的杨会利与爱人任中兴走进婚姻的殿堂。由于父亲去世早,几个姐姐都出嫁了,杨会利作为家中的老小,一直想把母亲接到身边照顾。得知妻子的想法后,任中兴十分赞同,直接把岳母从农村接到泰安共同生活。杨会利工作忙,照顾家里的时间相对较少,照顾老人孩子、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这些家务活大多由任中兴一手全揽。尤其是在岳母生命的最后几年,老人由于受肺心病折磨生活不能自理,任中兴常伴左右、端水拿药,照顾得无微不至。
2010年春节,杨会利一家回烟台招远过年。她看到婆婆自己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冬天只能靠柴火做饭、烧水取暖,她心里十分难受。“一定要把婆婆接到泰城!”杨会利想法坚定。当跟丈夫说起这个想法时,丈夫一开始并没有太支持,主要担心老人住不习惯。看到丈夫的顾虑,杨会利决定先做婆婆的工作,没过几天就托人把婆婆从老家接到了泰城。这一照顾,就是7年。
如今,92岁的老人身体硬朗,这与杨会利事无巨细的照顾密不可分。老人自己在老家的时候,吃饭没有规律。来到泰城后,杨会利一切以婆婆为中心,慢慢的,婆婆的血压不高了,胃病也养好了。还记得婆婆刚来泰城的第一年,头发长了,却怎么也不肯去理发店,非让儿媳妇给她理发。杨会利之前也偶尔会给母亲理发,但又担心婆婆相不中自己笨拙的手法。婆婆一句“不会嫌弃”,杨会利才放下心来。7年时间里,不管春夏秋冬,她都会给婆婆洗澡、理发,让婆婆过得舒心。
“婆婆就是妈。”杨会利发自肺腑地说,以前母亲在世的时候,她不够细心,很是后悔,现在想把对母亲的遗憾都弥补在婆婆身上,不让老人受一丁点儿委屈。医学专业毕业的杨会利不仅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婆婆调理身体,她还特别照顾婆婆的心情,工作上的不顺心、生活上偶尔的不如意,她都不会在婆婆面前表现出来。笑脸相迎,是杨会利始终坚持的原则。
爱常驻,家和睦。杨会利夫妇俩既是事业上的同事,又是生活中的伴侣。在家中,他们经常交流工作体会,取长补短,遇到困难相互开导,相互支持。结婚30年来,他们始终尊重对方,做到了相互理解、互敬互爱。对女儿,杨会利也是言传身教,女儿在她的影响下也很孝顺。女儿在外地,每次回家都会给奶奶买吃的、穿的、用的,经常打电话嘘寒问暖,一家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杨会利常说,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和睦了,幸福指数才能越来越高。
除了照顾婆婆、照顾家庭,杨会利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更是付出了许多。在汶川抗震救灾、泰安市“非典”防治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她身先士卒,勇挑重担,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奋战在一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孝”不仅仅是平时的几句问候,更是长时间的陪伴与无微不至的照顾,这种细水长流的孝顺更加让人珍惜,让人尊敬。几十年来,杨会利在日常生活中把“孝顺”二字体现得淋漓尽致,把“家和万事兴”这句话表达得深刻而生动。我们从杨会利的故事中看到了一腔诚挚的孝心,一份闪烁着道德光彩的答卷。
新闻推荐
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向终点“预备——跑!”裁判员一声令下,霎时,运动员们犹如一只只勇猛的小老虎,飞快地向前方冲去。俯瞰开幕式现场本报讯(本报全媒体报道组)7月5日,阿坝州“超级大乐透”首届全...
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