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新闻 马尔康新闻 金川新闻 小金新闻 阿坝县新闻 若尔盖新闻 红原新闻 壤塘新闻 汶川新闻 理县新闻 茂县新闻 松潘新闻 九寨沟新闻 黑水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阿坝州 > 汶川新闻 > 正文

《看见》读后感

来源:黄海晨报 2017-07-12 01:11   https://www.yybnet.net/

“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正如《看见》一书中如是写道,当你问我如果写这些字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书中的精神。

——题记

有人说,《看见》一书是记者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经历失败、迷茫与挫伤,成长为一位针砭时弊、贴近现实的女主持;有人说,《看见》是一部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非典特别时期、汶川地震、北京奥运、药家鑫事件等等,在本书中皆有所思考和报道,让我们可以更深刻、更真切地读懂中国;有人说,《看见》是一本我们自己的故事,亲情、爱情、友情无一例外,在书中淋漓尽致,激起读者的共鸣。在我眼里,《看见》更像是中国精神的凝结,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抗非典精神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精神。

书中讲非典的一章叫“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不易与感动,捱过疾病的人们、经历生离死别的人们,无一不书写着真正的中国精神。非典时期的迷茫、恐惧、不安等等使得中国人的灵魂与精神在特殊时期异于寻常而日益顽强,就连小小的孩子都没有忘怀过那艰难的时刻,因为有内心里强烈的国家信任感和坚定的中国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从来都是我们中国精神的另一代名词,大爱、团结、坚强、不放弃……仿佛再多的好词好句都表达不出这精神的千分之一。这一点,柴静在书中指出地震精神永不过时,新闻从来不是不断变化从不重复的话题,而是可以在所有的话题背景下引申出新的精神的内容,就如在汶川地震时展现的中国力量,在后来的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中也同样有着让我们慨叹的内容。中国,从来不缺精神、不缺力量。

也许,就像柴静所说,不需要可以选择的标志性事件,也不需要拥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自有许许多多让我们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这些难忘的人与事之所以能够在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出现,是因为我们在变迁发展日益增速的时代里要不断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想,但我们骨子里都是中国人,都自带中国精神。在农村的工作和生活中,正确地看待社会现实是非常关键的,《看见》一书以记者的角度讲述事实真相,以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增强代入感,尽管言辞过于犀利过于现实,但依然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一次次的社会热点与解读、一次次抗震救灾的前线报道、一次次被几岁的孩子们牢记于心……都深深镌刻在每个人的心里。事件背后的所有意义都是我们的中国精神,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能够提高我们农村的发展积极性,推动中国的历史年轮一步步向前。

岚山区黄墩粮山社区

庄须波

新闻推荐

餐饮升级 迫在眉睫 安徽省餐饮品牌暨餐厅数据化平台升级高峰论坛7.12在肥召开

安徽省餐饮品牌暨餐厅数据化平台升级高峰论坛7.12在肥召开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看见》读后感)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