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七中八一学校2015级4班白培佳
周末,天气微热,日光微醺。我来到非遗博览园,赶上国际非遗节的落幕。
初了解非遗节时,是在报纸上,那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跃然纸上的熊猫刺绣图,巧夺天工的竹编器物,精巧绝伦的银花丝工艺,突然生出向往之情。
到非遗现场时,已是中午时分,日头有些烈,可大门口的人流依然络绎不绝。有些遗憾的是,大部分展台已撤展。即便如此,存留下来的如糖画、面人等作品,依然让人惊叹不已。
看完整个展馆,意犹未尽。来到二楼,相比于楼下的人来人往,二楼清净安谧的环境显然更吸引我。走进博物馆,享受另外一次精神之旅。
相较于外面的作品展示,博物馆更注重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比如羌历新年,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本应该是热烈庆祝的盛大节日,却因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羌历农历新年陷入岌岌可危的状态。
又如东莞千角灯,以宋代八角宫灯的形式,一千个角上缀有一千盏灯,集书画、剪纸、刺绣等民间手工艺为一体。因为传人的过世,神技面临失传的危险。
看着这一切,心中有些难受。在外面的展厅,不乏价值昂贵的商业化作品。一套苗绣礼服,价值上万;一幅竹编织画,也价值几十万。
有些人认为,将这些传统文化以商业化角度进行评判和分析,用货币来进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会导致这些传统文化瑰宝遗失。
但在我看来,适当的商业化并不是对艺术精神的改变,正因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一种商业化的形式呈现在群众眼前,才能大大地刺激手工艺人的创作热情,让这些珍贵的技艺得以保存下来。
记得一次,我拜访过一位编织竹编鸟笼的手工匠人。他做的竹编鸟笼,最高价值上万,还远销国外。他所在地方的竹编鸟笼,还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你不担心手艺失传吗?“我问道。“当然不,”他笑了笑,“手艺越珍贵,成品自然越昂贵,就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学艺,技艺传承就不是问题。”
所以我觉得,非遗博览会,正是用一种适当的商业化方式,向全世界的人们宣传文化遗产的魅力,保护它们,呼吁更多人来关注它们。
如果将羌历新年打造成如傣族泼水节的盛会,将千角灯塑造成为如蜀绣的代表性产业,这些濒危的非遗文化,处境是否会好一点呢?
新闻推荐
货车“闯祸” 绕城高速府河大桥受损 绕城内侧双向通行 交警建议绕行
本报制图曹劲松绕城高速东段府河大桥一重型货车撞击桥梁,导致桥梁主要承载构件受损严重昨日记者从市交管局获悉,昨日凌晨3时左右,G4201成都绕城高速东段府河大桥发生一起重型货车(豫AW1057)撞击桥梁的...
汶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汶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