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陈康 李勇 记者 王和斌 杨熙
“一组20户群众提出饮水困难问题,建议由镇政府协调解决;50名群众提出2015年在花谷务工,有222名工人没有拿到工钱,共计17760元,建议由镇政府和村上协调解决;贫困户王跃辉长期卧病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办理残疾证,请求政策救助,建议由县史志办协调对接县级相关部门……”这是6月22日,在汶川县水磨镇镇政府会议室,该县史志办全体职工、镇政府联系副镇长、镇驻村干部、村三职干部共同参与的“困难问题协商交办会”的一幕。
***工作开展以来,汶川县史志办立足“早”,突出“精”,重在“实”,先后30余次深入到水磨镇大槽头村开展调研、考察等工作,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以“绣花”功夫扎实开展联村帮户和“插花”贫困户精准脱贫工作。结合大槽头村村民居住分散的实际,汶川县史志办分5个工作组深入到农户家中、田间地头、花谷栽植现场等开展调查、走访活动,共走访农户156户,包含贫困户21户,调查了解农户家庭人员、生产生活、住房、经济收入等基本情况,广泛收集群众诉求、困难问题等,通过与群众交朋友、促膝谈心、拉家常,宣传国家***政策等,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
“共产党的政策好,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县史志办对我们的关心。”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激话语见证了汶川县史志办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在多次走访调查后,该办共收集到冬季饮水、住房安全、劳务务工、子女教育等问题诉求15条,并积极协调各部门一一进行解决。
今年以来,汶川县史志办坚持与槽头村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践行“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化解、责任在一线落实、形象在一线树立”的“一线工作法”,该办在走访中严守工作纪律,坚持“不扰民,不给群众添负担”的原则,自掏腰包,购买粮食、猪肉、蔬菜等生活用品,到帮扶贫困户王跃福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
王跃福的母亲年过八旬,大儿子在外务工,小女儿在成都读“9+3”学校。家里因病返贫,发展种养殖业因山高受到限制。今年,该办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资金1500元,为王跃福家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帮助他们树立脱贫奔康的信心。目前,王跃福家已享受到藏区新居住房改造、“两保一户”、住院一站式医疗服务等惠民政策。同时,村里聘请他为护林员,每月工资收入600元。
政策扶持是必要的,发展种养殖业才是脱贫的关键。在该办的帮扶下,王跃福家养了16只母鸡、4头猪。每月卖鸡蛋收入近200元,猪崽年底就能出栏。同时,还鼓励他发展中药材试点种植0.5亩。“有了政策的保障,现在又开始发展中药材种植,致富又有了希望。”王跃福高兴地说。
和王跃福一样,享受国家惠民政策,得到汶川县史志办帮扶的还有贫困户郑碧英。郑碧英70多岁了,儿子40岁,有智力障碍。“他们一家2口人都享受了低保政策。家里8.2亩地租给花谷公司,每年每亩地400元的租金。郑碧英在花谷做轻松的活,每月收入有1200元,加上退耕还林等各项政策性收入,他们一家脱贫不再难。”该办负责人如是说。
截至目前,该办已与县民政局对接,为大槽头村5户贫困户争取相关救助;协助镇政府启动集镇安全饮水工程项目,集中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办多方协调,有效解决了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架起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新闻推荐
身先士卒埋头苦干 扎根基层服务村民——走近东兴区柳桥镇斑竹村党支部书记唐志军
日前,记者来到东兴区柳桥镇斑竹村。走进斑竹村,成群结队的黑山羊从乡村小路穿过,不时发出“咩咩”的叫声。放眼望去,鱼塘、菜地、果树……成片地分布在乡间。来到村两委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斑竹...
汶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