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左)向捐献志愿者介绍具体流程。
刚刚过去的6月11日是首个“中国器官捐献日”,这个由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发起设立的纪念日,旨在缅怀那些无偿捐献出自己,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的人们。
由于我国的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起步较晚,相关知识在民众中的普及率也较低,因此,“中国器官捐献日”被确定在6月11日,寓意这项事业的发展与推进仍旧“路遥遥”。
从无到有
德阳“三献”居全省前列
德阳首例遗体捐献发生在2006年6月,捐献者是绵竹一家矿山企业的一位因公伤残的职工。
“当时我们在这一块工作上还是空白。”德阳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邱绵山还记得,当这位捐献者辗转联系上他们后,他和同事们一片茫然,最后还是求助成都市红十字会,搞清楚了遗体、器官、组织无偿捐献(亦称“三献”)的具体要求和操作程序,并在德阳市残联等部门的协助下,最终完成了这次遗体捐献。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在感恩回报之情的感召下,在德阳,尤其是绵竹、什邡两个当年极重灾区的广大民众,对无偿捐赠遗体、器官组织及干细胞的认知、认可度都大幅度提高,德阳“三献”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截至2016年底,10年间,德阳人共无偿捐赠遗体118例、器官及组织3例、干细胞16例。
为了做好“三献”工作,目前德阳市红十字会已经与多家具备遗体、器官、组织和干细胞接收资质的医院、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拥有了3名经认证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并在各大医院、民众间开展了广泛的“三献”宣传。
大爱无疆
让生命能继续延续
赵峻是德阳市红十字会的一名工作人员,2016年,他通过培训考核,成为了德阳市第一位获得资质认证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6月12日凌晨,他刚刚在市区一家医院协调、见证了一例眼角膜捐献,当天下午,他又应约赶去与一位遗体捐献志愿者见面,沟通具体事宜。
当天与赵峻见面的志愿者吴阿姨(化名)虽已年逾六旬,但身体还算不错。“我们就一个孩子,还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有机会能回来看看。”在吴阿姨看来,生前好好幸福的生活就足够了,不想身后给家人增添麻烦,“把遗体捐了,还能继续为社会做点贡献。”吴阿姨说,老伴不反对自己的决定,“孩子回来时我会告诉他,相信他也能够理解。”
一边是家属在告别亲人时的痛苦和不舍,一边是器官受捐者重燃希望。正是器官捐献协调员,连接起了生命的两端。
“按中国人的传统说法,这是在做善事。”赵峻说,他乐于自己现在的这项工作,“不仅能帮助到许多人,而且在与捐献者和志愿者的交往中,能够深深感受到爱的力量,能够学习领悟到许多人生道理。”
两个瓶颈
“611”何时不再“路遥遥”
从事协调员工作3年多,赵峻说也有一些小小的尴尬,“一个小伙子听了我们的宣传后,自愿登记成为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志愿者,结果他母亲知道后,打电话来斥责我们,说是我们怂恿的。”
但让赵峻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关注和认可“三献”的民众越来越多,“经常有人专门打电话来了解相关事宜。”
尽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尽管德阳的相关数据在全省居于前列,但面对人道关怀资金和纪念缅怀场地两个瓶颈问题,邱绵山、赵峻和同事们仍感到压力巨大。
按照工作程序,一旦捐献完成,红十字会会对捐献者家庭给予一定的人道关怀,而目前这项专门资金每年仅有5万元的额度。邱绵山表示,“这个额度已经不适应当前‘三献\’事业的发展,在呼吁政府增加投入的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企业、社会和个人能积极给予支持。”
“应该有一个专门的场地,给这些无私的捐献者立碑留名。”在邱绵山、赵峻和同事们看来,这样的举措不仅标志着社会对这些捐献者的尊重、感激,也可供捐献者家属凭吊、缅怀。
文/图本报记者张嵘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记者秦娜)夯实地震科学基础研究、加快转化地震科技成果、加强地震科技国际合作……记者从省地震局获悉,近年来甘肃省地震科技突出区域优势与学科特色,地震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为全省防灾...
汶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汶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