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道。
汉旺火车站站台。
航拍汉旺火车站。
5月11日,晴,汉旺镇原址与往常相比,添了些许人气。“明天就是‘5·12’地震9周年了,这两天回来祭奠的多了,平时只有我们站上的职工在这里。”汉旺火车站上,“轰隆轰隆”的装载机作业声为安静的地震遗址增加了几分生气,站长刘顺礼和同事为了让列车准时发出,正在加紧装车。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汉旺镇全部异地重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汉旺火车站原址重建,如今主要为当地企业运输原材料和产品,每天进出货物达6000余吨。
震后9年,这个四等小站是汉旺老街黑夜中唯一亮着的灯。
火车站每天进出货物6000余吨
上午9点,龙门山脉紫岩山脚下的汉旺站内停放着的货运列车部分车厢已被装上了碎石,“今天有50多个车皮碎石要发到成都去,预计中午12点之前装完发车。”因为太忙,刘顺礼办公桌上的茶水已冰凉,还不断有业务电话打进来。
“我们这个站虽小,但每天的运输量却很大。”办公室墙上的业务统计表上,清楚地记载着近5年来的接发货量。记者看到,从2013年开始,小站的货物发送量成倍增长,去年货物发送量达到971275吨,而在2012年,还仅仅是217117吨。“这几年的货运量增长速度太快了。”刘顺礼于2013年10月从罗江站调到汉旺站任站长一职,彼时,正是汉旺站运输量的快速增长期。
地震前,汉旺站除了主要承担货运外,每天还会挂两节客运车厢于早上发到德阳,晚上再从德阳开回汉旺,当时每天有近百乘客,“逢年过节时还会加挂两节车厢,多的时候每天发送旅客五六百人。”老职工叶明华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况。
自从震后重建,当地企业、居民外迁后,汉旺站便不再开展客运业务。现在,该站每天发出货物4000余吨,运进货物2000多吨,进出列车累积装卸达200多个车皮。
有职工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
随着货运业务量的增加,火车站的职工也增长了一倍,现在24名工人每天都是连轴转,两班倒加紧作业,职工中70%以上都是“铁二代”。
黄燕紧盯着屏幕,敲打键盘的双手几乎未暂停过,“今天上午这一车碎石要在12点前发出,我必须在发车前把所有的票制好。”黄燕是典型“铁二代”,父母都是铁路职工,1993年,不到20岁的黄燕到汉旺站工作,除了外出学习深造的3年,其他时间,她一直在汉旺站工作。轮到当班时,黄燕就只能住在站里,“娃娃都是老人在帮忙带。”说起家,黄燕多少有些内疚。
目前的24名职工中,59岁的叶明华是汉旺站“资格最老”的,1981年,他就开始在站上工作,一直值守值班室,负责接发列车,“每天有哪些列车要进来,什么时候进站,有多少节车厢,装卸哪些货物,我都要清楚,临时有啥变动必须立即作出调度。”叶明华也是“铁二代”,这些年他见证了车站的变化,“这个小车站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再过4个月,站长刘顺礼就到了退休的年龄,“站上的职工年龄普遍偏大,老龄化很严重,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刘顺礼掰着手指给记者数了数,24名职工中只有3人低于30岁,其中还有几个都50多岁了,“汉旺站太偏僻了,年轻人很少,愿意来的也不多。”
天黑后汉旺老街只有这里的灯亮着
汉旺站于1960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德天支线上最尽头处的一个站,德天支线是宝成铁路的一条支线,从德阳市到绵竹天池乡。“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位于震中汉旺的火车站未能幸免,汉旺至天池段已损毁。叶明华还记得9年前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我当时在值班室,地震后就立即跑了出去。”叶明华跑到如今还在使用的轨道旁躲过一劫,等他回头时,包括值班室在内的所有站房全部被夷为平地。
尽管在地震中遭受重创,然而汉旺站并未就此停歇,震后第三天,小站汽笛再次鸣响,“站房没了,我们就在帐篷里办公;设备损毁了,我们就手工操作。”一个多月后,叶明华和同事搬到了新搭建的板房里。
震后,汉旺镇整体异地重建,只有这个小站选择了坚守,经过一年多的重建,新站房投用,虽比以前小了,但抗震级别高了很多。如今,汉旺站每天依然汽笛长鸣,保持着铁路大动脉的跳动。
小站就建在山脚,抬头便是郁郁葱葱的大山,山体依稀可见9年前地震留下的痕迹,站周围密集的废弃居民房屋和工厂厂房,不时地让人忆起当年闹热的场景。因为居民和工厂都迁出了,坚守的铁路小站不通互联网,工作上使用铁路内部网络,电视也是使用的内部网,不时会因为施工没法看电视,“现在还好,解决了水的问题。”黄燕说,以前因水压低,站上常常连生活饮水都成问题,如今站上有了食堂,中午和晚上的吃饭问题解决了,“如果要吃早饭,就得到一公里外的汉旺新街去。”叶明华直言经常就把早饭省了。
随着经济形式的好转,汉旺周边的厂矿企业运输量逐步增大,“我们计划还要开设专线,以及开展危险物品运输业务。”刘顺礼说,汉旺老街已无人居住,因地处风口,每到晚上九十点,便会起风,那时的小站显得格外冷,四周一片漆黑,而这里的夜灯常亮,也是天黑后汉旺老街唯一亮着的灯。
小站的职工告诉记者,只要当地发展需要,无论多苦,他们都会在站上坚守,直到小站失去存在意义的那天。
文/本报记者 陈兰 图/本报记者 毛健
新闻推荐
图为志愿者教学生剪纸本报记者孙汉文·图十多天前的4月26日,昭化区梅树小学的同学们迎来一群穿着红色外套,特殊又熟悉的人。他们没有任何义务,却每个星期三都会出现在同学们面前,为他们带来不一样的...
汶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汶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