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09年,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在第9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市防震减灾局携手眉山日报,汇总了市民最关心的地震问题,逐一科普解答。
一、科学家是怎么监测地震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代代学者对地震的探索经历了从感知震后到研究震前的转变。地壳在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产生地震波,就形成了地震,与古代就取得很高水平的天文学不同,由于对地下的不可知,自人类开始研究地震,地震就被科学界公认为是最难预测的自然现象。
地震研究的先锋是中国人。东汉时期的著名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它的诞生比现代地震仪早1700多年。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当某个方向发生地震时,樽体触动机关,使樽体上的龙头张嘴吐出铜球,落到地上对应的铜蟾蜍嘴里,指示出地震发生的方向。候风地动仪使人们及时知道发生了地震,为确定地震大体方位起到一定的帮助,但它无法记录发震时刻和震级。1881年,英国地理学家约翰·米尔恩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记录地震的水平摆式地震仪,这是现代地震仪的雏形。目前,现代地震仪已发展出数字地震仪、工程地震仪、海地地震仪、井下地震仪、行星地震仪等众多类别,可以快速捕捉地震波,计算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在现代地震仪的帮助下,地震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在地震孕育的过程中,会在地下和地表产生一系列宏微观变化,例如,地震前岩层应力大量集中,会造成地磁变化;地壳发生形变,会造成地下水水位、水温和水化学等变化;大地破裂前,会产生人感知不到的各种微弱的地震前兆因素,引起动物的异常反应;一些大震之前会发生较明显的前震。于是科学家们不再满足于对地震本身的观测,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地震发生前的微小变化,试图扼住地震这把高悬于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成功实现预测地震的目标。
二、科学家是如何捕捉地震前兆呢?
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和宏观两大类,宏观前兆人类可以感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宏观观测网,仅在眉山市就有各类宏观观测点61个,观测员队伍定期更新,一旦发现异常,当天报告当天核实。微观前兆要依靠专业仪器捕捉,中国地震台网遍布辽阔国土,拥有各类站点数千个,在眉山市就有测震台3个、强震台1个、水库专用测震台4个,“十三五”期间眉山市还将改建新建各类地震台38个,日夜不停地监视着大地的微小动静,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年来又通过卫星观测GPS坐标和地壳温度的变化趋势,从太空来寻找大地的异常活动,加以整理、归纳、分析,与地震活动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理论研究相结合,最终形成了地震预报成果。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地震部门已具备作出较准确中长期预报的能力,预报实践水平处于国际前沿,其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决策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人类科技发展所限,缺乏直接探测震源的手段,对地震孕育的复杂性还有待进一步了解,主要依据多年积累的大量观测资料和震例进行经验性预报,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短临预报的成功概率还相对较低,人类要想准确预测地震还很难。
三、既然地震很难预测,地震部门该怎么做?
碍于科技发展瓶颈所限,地震预测预报能力与社会发展各方面需求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这就要求地震部门在抓好地震监测预报的同时,要通过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两大体系的建设,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一是全面提升全社会震害防御水平。抓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建设地震预警工程,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全覆盖,提升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以震害防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切入点,拓展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防震减灾社会服务能力。2017年3月,《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借鉴芦山地震农房重建经验,根据新颁布实施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抗震设计规范,明确农村住房建设各项程序,弥补了“三无”农房监管空白,将有效提升四川省农村住房抗震设防水平。
二是提高全社会地震应急救援意识和处置能力。科学修订地震应急预案,将应急演练常态化,开展行业安全检查,强化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利用防灾减灾联席合作机制实现各类应急资源、多种救援手段和各方专业力量的统筹运用,构建减灾合力,实现减灾效益的最大化。5月9日,省级抗震救灾综合演练在眉山市彭山区进行,演练模拟彭山区发生6.6级地震,通过演练科目检验全省各级各部门开展校园疏散、开辟生命通道、废墟救援、电力通信线路抢通、安置受灾民众等救援的能力,系统评估了全省地震应急预案的执行力,为完善省、市、县(区)抗震救灾应急体系提供了有力的实践参考。
三是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提升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震技能,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对于提高全社会综合防御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市防震减灾局通过组织防震减灾知识培训、“三下乡”活动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学校、进社区等“七进”形式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利用眉山日报、眉山广播电视台、眉山市防震减灾局官网、眉山防震减灾公众微信平台、眉山在线APP信息推送、移动平台短信温馨提醒等方式,多形式、多渠道扩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覆盖面,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市防震减灾局将以群众的期待作为工作的动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推进地震服务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地震服务体系,将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事业发展推上新的台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肖正东通讯员黄榕)北海辰茂海滩(原北海海滩大酒店)是北海首家四星级豪华度假酒店。多年来,酒店始终坚持“以宾客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以诚信谋双赢”的宗旨,用良好的企业信誉、商业道德和优质...
汶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汶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