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新闻 马尔康新闻 金川新闻 小金新闻 阿坝县新闻 若尔盖新闻 红原新闻 壤塘新闻 汶川新闻 理县新闻 茂县新闻 松潘新闻 九寨沟新闻 黑水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阿坝州 > 若尔盖新闻 > 正文

阿坝州扶贫开发和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五年回顾三

来源:四川日报 2012-06-15 18:34   https://www.yybnet.net/

——阿坝州扶贫开发和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五年回顾(三)

产业兴,则百姓富。自从2008年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阿坝州在帮助病区摆脱病魔、改善居住、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并贯穿始终。5年过去,原本生产条件严重滞后、自给自足型的传统农牧业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现代化、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和先进的、标准化的养殖基地,病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后生动力不断增强,从产业发展入手,通过产业调整,病区群众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致富奇迹。去年,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63元,其中,包括阿坝县在内的8个重病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86元,比全州高出123元,比2007年增加了2349元。如今,病区群众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托起美好新生活的梦想,迈向希望的明天。

□ 黎家远 黄越东 陈君 文/图

打好特色牌 高原蔬菜药材多点开花

海拔3252米的若尔盖县阿西茸乡团结村,是离乡政府驻地最远的一个村落,但正是这个最边远的村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了乡里的一块金字招牌——“唐古特大黄之乡”。

2011年,受益于试点政策,原本分散居住在山上的38户居民搬到了现在的地方,全部住进了崭新的庭院,村里连接213国道的村级公路也修通了,家家户户还有了平坦的入户路,更重要的是,如今村子周边密密麻麻种满了中药材——唐古特大黄。

邓桂生是村里最早种植大黄的大户。“过去村里都是以养牲畜、种油菜为主,想都没想过还能种上这么值钱的玩意儿。”易地搬迁后,县里扶贫和科技部门免费给村民送来种子,组织大面积种植大黄,并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如今邓桂生一家种了50亩大黄。他算了一笔账:大黄4至5年轮种一次,以现在一亩纯收入12000元计算,每年每亩就有两三千元的收入,是种植青稞、油菜等传统农作物的5至10倍。

“起步早的大户,房子已经变成了两层咯,像我们这种起步晚的,新房还只有一层。”村里54岁的大骨节病患者降措喜笑颜开地说道。如今,降措也加入了村里的大黄产业发展,种下了20亩,“等到收获了,我也把房子再加一层。”

阿西茸乡乡长阿三介绍说,自从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乡一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帮助搬迁后的农牧民增收致富,而这其中,团结村就是成功的案例之一。如今,全村现有大黄种植面积1100亩,村里牵头成立的生态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和四川诚隆投资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保证了大黄销量。

“去年,我们还建起了151亩的采种基地,供州内其它县乡选种育种。”团结村支部书记牟小虎说,今年,除了继续推广种植面积外,村里还打算建设晾晒场,并引进烘干设备、切片机等设备,提高大黄的附加值。

在阿坝县龙藏乡塔拉村,几年下来,大骨节病患者拉戈有了一套自己的 “致富经”。拉戈一家8口人中有3人是大骨节病患者,家中的30余亩土地以前一直种着青稞,收入很低。2010年的春耕季节,州、县农业部门派出科技人员进村指导调整产业结构。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拉戈拿着当地政府免费提供的地膜、种子和肥料,试种了20亩脱毒马铃薯。年终一盘算,从甘肃引进的脱毒马铃薯亩产达到了1000多公斤,按市场收购价0.5元计算,20亩的种植面积让拉戈平生第一次“富了一把”。

“像蔬菜、马铃薯、特色水果这些东西,原本在我们高原上是看不到的,在试点工作开始前,这些蔬果的种植面积几乎为零。”阿坝州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通过结构调整,全州共实施完成蔬菜、马铃薯、特色水果种植21.3万亩,建成良种基地4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48个,栽培中低温食用菌262万袋,道地中药材4.41万亩。

打好良种牌 传统养殖业升级换代

在红原县,瓦切乡唐日牦牛养殖合作社远近闻名,每天下午,都有三五辆卡车准时开到合作社的牧场,满载着一桶桶鲜奶离开。

成立于2010年9月的唐日牦牛养殖合作社,其121户入社社员中,大部分都是大骨节病患者,是红原县试点工作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支持的项目之一。从成立之初,该社就针对传统养畜方式生产性能低、养殖效益不高、科技含量低等突出问题,以饲养优质高产奶牛为经营方向,建立了改良牛集中养殖点,同时结合半舍饲的生产方式,推行暖季轮牧、冷季放牧结合补饲的生产方式。

据该合作社理事长索木特回忆,合作社成立时,每户入社农户自筹了3000元,政府则补助了73万元,引进了121头改良牛,“也就是相当于每户人一头,大家集中到一起饲养、管理和经营。”

与传统的普通牦牛相比,改良牛除了耐粗饲以外,产奶量更是高得惊人。原本一头牛每天平均产奶也就1.5公斤左右,如今已经提高到了平均每头每天产奶5.5公斤,而且因为暖棚的建设,产奶季节也从原本的6、7、8三个月扩展到12个月份均有产奶。索木特说,去年,合作社就实现盈利12万多元,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去年主要投入了不少钱在基础设施改善上,今年,我们将再引进26头改良牛,到时候收入肯定更可观。”

除了传统的牦牛养殖,近年来,生猪养殖也在加速崛起,成为当地养殖业的又一个重要分支。

5月29日,时间已临近中午,若尔盖县求吉乡嘎哇村村民索果依旧呆在自家的近500平方米的圈舍里,“有几头母猪就要生产了,从昨晚开始我就守在圈舍里面,没敢闭眼。”

“前两天刚卖掉了17头生猪,平均每头卖了2800块钱,现在圈舍里还有存栏193头。”索果笑着说。

2008年,在试点工作的带动下,嘎哇村响应号召调整结构,大力发展PIC生猪养殖。

索果还清晰地记得,在最初推行生猪养殖时,他其实并不感兴趣,“以前哪儿养过猪哦,自家就是种点青稞,出去打打工,把日子保起走就行了哦。”

不过在得知了村里的产业扶持政策后,索果打消了最初的疑虑,“建设圈舍每平方米有补助100元,购买猪仔补助500元,购买母猪的话,除了500元的补助,还能拿到1150元的贴息贷款,有这么好的政策,我最后就买了50头猪仔和10头母猪,在家搞起了养殖,而且乡里的专合社还和外头来的公司签了订单,我们的猪也不愁销售。”

有了政策的支持和保驾护航,索果家的养殖规模几年来不断扩大,仅仅去年,索果通过养猪就获得了纯利润12万元。其实,在求吉乡,通过养殖业富起来的老百姓占了绝大多数。通过生猪养殖探路,前年,全乡又在PIC生猪的基础上引进藏香猪养殖,目前,全乡存栏藏香猪6200余头,年出栏5000余头,存栏PIC生猪4120头,年出栏可达3500头,两个品种的猪平均下来,按每头600元效益计算,全乡农户年可增收510万元。

截至目前,受益于试点政策的带动,项目区共购进牲畜90892头(只),建设牲畜棚圈83.71万平方米,建设畜产品基地72个。其中,购入良种公畜就有1000头,PIC生猪的养殖规模也达到37万头,其中10%是当地特色的藏香猪养殖。

打好生态牌 旅游产业加速崛起

阿坝的旅游资源,得尽天时地利:九寨沟展天堂之美,达古冰川有冷艳之绝,红原、若尔盖大草原可策马奔腾,雪山草地可领略革命豪情,还有成片的藏村羌寨,一方水土吸引八方来客……

5月30日上午,红原县瓦切乡德香村,村民班玛扎生开着自己的轿车从县里采购回旅店用品。“旅游旺季来了,东西换得快得很。”现在他家经营的藏家乐,已经有18个床位。

而2009年前,他家四口还在山上草场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变化从2008年底的试点工作开始。“搬迁到这里定居后,县里鼓励我们开展藏族风情旅游。”班玛扎生说,仅去年10月旅游旺季,家里就收入了三四万元。

数据显示,红原县去年的游客接待量达60万人次,庞大的旅游人群背后,是旅游线路的逐渐成熟。将零星的村寨景点连点成线,是深度开掘草原旅游经济的窍门。

自2009年以来,阿坝州大力实施以打造100个特色魅力乡镇、100个精品旅游村寨、100个幸福美丽家园为主体的“三百”示范工程,将粗放的“过境游”转化为效益较高的“深度游”。借力于此,试点工作项目所包含的县、乡以及各村,在调整结构时,都不约而同地“盯上”了旅游产业这碗饭。

在松潘县川主寺镇牧场村,村主任朗尕雄培介绍,在该村易地搬迁规划之初,村里就给每户牧民划定了1亩地的宅基地,就是为了给以后村里发展旅游产业留足空间。“今年,我们村的村民自筹了78万元,组建了旅游服务公司,将各家各户的藏家乐纳入公司统一管理和经营。”朗尕雄培说,如此一来,可以提升整村的接待水平和服务水平,有利于把村里的旅游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打响“草原第一村”的名号。

据了解,近年来,阿坝州着力恢复振兴旅游业,已建成2个国家5A级景区、8个4A级景区。成功打造102个精品旅游村寨,重建新村游、民俗文化游、乡村游、自驾游等迅猛发展。2011年,全州游客达14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4亿元,分别比震前增长70%和69%。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0.96亿元,占GDP总量的36%。

新闻推荐

近家海外知名华文媒体今赴阿坝记者钟振宇包

近40家海外知名华文媒体今赴阿坝本报讯(记者钟振宇)6月19日,包括法国《欧洲时报》、美国《侨报》等来自五大洲20个国家和地区近40家知名华文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将赴阿坝州参加“文化中国·海外知...

若尔盖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若尔盖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阿坝州扶贫开发和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五年回顾三)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