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加钧
壤塘,位于阿坝州的西北部,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壤塘多元民俗文化的璀璨。丰富的自然风景,深厚的人文底蕴,原生态的藏式民居,只要你走入,你定会迷上这方悬天净土,圣洁灵地。
沿着杜柯河畔,听着滔滔江水,嗅着山野清风,不经意间,山脊上的藏寨就跃入了眼帘,那就是修卡村的修卡藏寨。远远望去,孤悬的山脊上峭崖边,四五幢房屋孤立,上接南天,下临高崖,紧抵隘口,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走近,心灵的震撼直抵心底。建于三面临崖的房屋,如展翼在湛蓝的天宇之下,它们危崖矗立,凌空悬天,风刮过,雨飘过,雪来过,而不变的是筋骨依然屹立。200多年的风雨,它们如山巅的柏树,独立于这方土地,见证了战争的角逐,见证了人民与自然的和谐,而凝固的历史,依旧悠悠传承。站立寨上,俯视滔滔江水,历史远去,只有人民,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他们歌舞升平,他们放牧蓝天。
其实,在壤塘有很多这样的“悬天藏寨”,它们孤立山脊,傲视群山。当你漫步在壤塘的山川里,不经意间,你就会在遥遥的山脊上、蓝蓝的天幕下,看到一弯明月悬挂屋顶,明月轻幽,房屋肃穆,牛羊点缀,彼此的和谐,仿佛世外的家园就是如此。这是晚上吗?不,这只是一个阳光普照的上午。除了这些傲立山脊的“悬天藏寨”,在壤塘,还有许多“从泥土里长出的房屋”。沿则曲河去中壤塘的路上,你会看到这些别样的房屋,远远望去它们仿佛是从泥土里长出,褐色的墙壁,有着泥土的颜色,皲裂的墙缝,仿佛干旱下的田野。走进房屋,仿佛走进了芬芳的土地。片石垒砌的墙壁,外墙上涂上了厚厚的泥土,仿佛给墙壁穿上了厚厚的冬衣。经询问,才知这样的粉饰既可美化房屋,村庄一色,不杂乱唐突,又可保护外墙,抵御寒风,同时也可延长房屋的寿命。看着这些简朴自然的装饰,我们不得不佩服当地先民的智慧和与土地相连的情结。
壤塘的民居多元丰富,除了以上路途中随处可见的房屋,还有一地值得专程一去,那就是日斯满巴碉房。位于壤塘宗科乡石坡寨的日斯满巴碉房,高25.6米,共9层,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因此,被誉为“藏族民房之王”。站在近寨的公路上,民居村落散布山坡,棕色的山石外墙伴着褐色的泥土涂抹,点缀在绿树青草间,肃穆,凝重,沉稳。村落间,高高的碉房巍然鹤立,一枝独秀地睥睨四野,那雄浑的气势,那威严地独立,顿时给人一种崇高、敬拜的心情。走上村落小道,仰视着碉房来到一层层平台,俯视公路,车如豆人如蚁,顿也有了一览众物小之感慨。也许帝王修大殿,坐华堂之上就是这种睥睨天下的感觉吧。静坐平台,任清风徐来,看白云悠悠,思绪的静止,仿佛有佳人相依。平静的目光,穿过翠绿的山峦,远古的故事在心中悠悠回荡,王子与平民姑娘的浪漫在此地上演。爱情的坚守,父子的关爱,婚姻的结晶,13代的传承,也许这就是碉房留给你不可错过的衷情吧。
在壤塘,除了原生态的藏式民居,还有许多高原上不可多得的自然风景,如蓝天下的海子山、香拉东吉圣山,雪山翠岭里的野人大峡谷,但如有人问壤塘有什么最让人印象深刻,也许我会说,是传习基地学生的努力,是村庄和城里人简单生活的幸福。
去传习基地时天空还飘着细雨,风刮过田野草地,冷冷地钻入衣领,仿佛这不是8月的炎夏。走进四合院的传习基地,时间刚过7点,冷清的院落,仿如这冷清的雨,静寂,清冷,只有楼上的灯光透出丝丝暖意。悄然走入二楼的教室,一个个学生正忙于功课,唐卡班的忙于他们的绘画,手工艺班的也忙于昨天未完成的作品,藏医班的在药材中挑选、熟记着一个个药性……安静的教室,没有一丝喧哗,清冷的晨风回旋在窗外,知识的清音在心头回响。6:30至7:30的晨课,是他们黎明的开始,上午3节课,下午3节课,晚上两个小时的自习,是他们每一天的生活。没有人抱怨他们没有暑假,没有人牢骚他们课业的繁重,相反,他们感恩有这样的机会可以把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站在静谧的教室,作为老师的我也不得不感叹他们对学业的自发坚持。走出教室来到唐卡高级班的画室,我静立于一幅幅精美的唐卡画前,人物的圆润,线条的精细,明暗的对比,颜色的饱和,细节的把控,每一幅于我都是精品,都是上乘的佳作。与学生一番轻言交谈后,我更惊叹于他们对艺术的严谨。一幅堪称完美的学生唐卡习作我以为马上就会完工,却不知学生已绘制了两年。蹲在画前,我凝视着每一个细节,并仔细的与原作相互比较,希望能找出他们的不同,遗憾的是我并不能区分他们的差异,也许这就是艺术的眼光吧。学生说不知何时这幅画作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但他相信两年如一地坚守让他看到了艺术的曙光。细节的精到,表情的传神,情节的饱满,每一步掌握都是自我的升华。细如绣花针的笔尖轻轻点在布上,旁边的画纸一次次临摹,放大的平板电脑上细节的比较,看着学生专注的眼神,握笔的坚定,绘制的严谨,我一次次在心里感念这方水土下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静坐,临摹,比较,探究,揣摩……艺术的翅膀正展翅腾飞。
七八月份正是壤塘的好时光。此时的壤塘,气候宜人,草长莺飞,百花盛开,大地铺绿。漫步山间,狼毒花、格桑花、羊羔花、铃铛花、绿绒蒿……争先斗艳。翠绿的草场里,牛羊散布山坡,鸟儿轻快欢鸣,此时,搭一顶帐篷约上三五好友,喝酒、唱歌、跳着锅庄、弹着弦子、摆着龙门阵,自然的回归,身心的放松,也许,世间的幸福大抵如此吧。其实,这样的场景并不是我的想象,而是藏区人民真正的生活。耍坝子,每一年七八月份是壤塘人民最快乐的日子。约上亲朋好友,穿上民族盛装,拿上帐篷炊具,带着美食美酒,全家甚至全村一起出动,在婆娑的树荫下、在溪畔的林卡里、在多彩的花丛中、在柔绿的草地上,洁白的帐篷搭起来,豪迈的民歌唱起来,奔放的锅庄舞起来,青洌的青稞酒喝起来,促膝的话儿摆起来......一两天,三五天,甚至半个月的活动,拉近了亲朋的关系,活跃了乡民的友情,也丰富了人情的传承。走出耍坝子乡民的热情,我多么希望我们汉地家乡的人民也有这样的活动,可以拉近打工潮下日益冷淡的乡情,可以分享创业的心得,可以共述一起长大的友情,只是,我的愿望已渐行渐远了。
“城市的每一个夜晚,都有人在哭泣,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聊人生”。大城市的孤独,落寞,无助炙烤着人心,然而在壤塘的县城,你不必哭泣大城市的伤怀。因为这里的人们都是朋友,藏汉一家都是亲人,和睦相处是这个县城最大的吸引。不信,华灯初上时你看城市森林绿道上、杜柯河畔边散步的人群和政府广场上锅庄的奔放,他们互道一声好,他们轻快地交谈,他们欢快地舞蹈,笑声传过山林,音乐响在街巷,愉快的氛围,朋友间的互助,生活的单纯,在这高原的清静里你还有什么可以伤怀呢。
正如一位在壤塘工作过一段时间然后调离的朋友告诉我,即使他在壤塘只工作了六个月,然而壤塘的印象却是他一生的回忆。
新闻推荐
齐聚壤巴拉 共谋新发展 川渝两地知名旅行商赴壤塘开展旅游合作推广侧记
■记者邹阳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助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环节。如何借助外地旅行商丰富的客源和先进的理...
壤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壤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