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新闻 马尔康新闻 金川新闻 小金新闻 阿坝县新闻 若尔盖新闻 红原新闻 壤塘新闻 汶川新闻 理县新闻 茂县新闻 松潘新闻 九寨沟新闻 黑水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阿坝州 > 壤塘新闻 > 正文

激情在高原燃烧 忠诚在藏区绽放

来源:绵阳晚报 2018-07-30 12:34   https://www.yybnet.net/

绵阳援壤工作队在帮扶村开展工作

李大勇和藏族群众亲切沟通

援建干部苟清平工作照

壤塘县人大会场挂出“感恩绵阳”的会标

在结束两年的援建工作前,绵阳对口援建壤塘工作前线指挥部指挥长李大勇和队员们,把胸前的队徽送给了当地的干部和群众。这个金灿灿的队徽上面刻着“绵壤一家亲”几个大字,旁边还有一个爱心包围的中国科技城图标和牦牛角。

两年来,李大勇们从骨子里从行动中不断散发出的“绵壤味”,让“绵阳第十个县”壤塘干部群众真正体会到了汉藏同胞的血脉深情。

■记者王鹏达王望/文陈冬冬/图

1.藏民记不住汉名绵阳干部更名改姓

7月下旬的一天,吾依乡西西村达青沟安置点细雨如丝,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藏式新居依山而建,构成一幅雨中藏家的美景,村民穷麦老远就招呼着记者一行中他认识的人:“壤贾,外面雨大,你们快到屋里来。”

绵阳援壤指挥部副指挥长贾永和热情上前握手,与穷麦拉上家常。原来“壤贾”正是贾永和的藏族名字。

援建干部取藏族名字,还是绵阳援建指挥部指挥长李大勇的“先进经验”。

“我要作为责任人联系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可是汉语名字对于藏族同胞来说很拗口,藏民们根本喊不出更记不住,见一次教一次也没用。”李大勇苦笑着说,要是贫困户连帮扶责任人的名字都叫不出,那肯定工作开展不好。

后来有一次和藏族干部下乡,发现藏民都喊的是藏族干部的藏名,李大勇突然灵机一动:“既然藏族同胞记得住藏名,我给自己取个藏名不就行了嘛?”说干就干,他就立刻给自己取了个藏名“耸李”,还真就让村民们记住了。

2.贫困户“包庇”干部“东窗事发”追车献哈达

西西村村民陈政华是贾永和联系的一位贫困户,脱贫攻坚修建房屋时一来二去,贾永和与陈政华一家感情日渐深厚,贾永和时常到陈政华家看望。有一次下乡,贾永和看到陈政华儿子眼睛红得吓人,给他拿了200元钱让他赶紧带儿子到县医院去看病,还主动帮他联系好绵阳的医生。儿子的红眼病好了以后,陈政华一家对贾永和更是心存感激。

事后不久,西西村脱贫迎来州级检查,调查人员入户到陈政华家中例行开展询问,一连串的发问,陈政华都回答“有”。最后调查人员问:“有没有低保?”没有低保的他竟然也回答“有”。调查人员一言不发转身就走了。

“你为啥要说谎呢?没有低保为啥说有?”在场的当地干部告诉陈政华,这样做是会对帮扶干部造成不良影响的。陈政华后悔莫及,马上拿上哈达,向调查队的车子追过去,好不容易追上车。他向调查队员献上哈达解释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刚才答错了,帮扶我家的绵阳干部对我们非常好,我以为说没有低保会对他们有影响,所以你们问的我全都答有。”

调查队队员一听是这么回事,都高兴地笑了,“贫困户能这么维护干部,充分说明当地的群众对绵阳援建干部的工作高度认可啊”。

3.以实际行动“传帮带”签文件签成“工作指南”

“我刚来的时候,签署文件都是在绵阳那种方式签:请某某部门落实。”但很快绵阳援建队员刘鹏就发现,这样签署文件的做法,产生的结果就是要么办不好,要么很长时间才办好,工作效率极低。

2016年,农业干部出身的刘鹏被分往壤塘县农业局畜牧中心工作。初到单位,他将一份《牦牛保险执行方案》前期工作做完,直接签文件安排一位当地干部接手与保险公司对接后续工作。没想到一周后,这位干部把文件交回他手中,说了一句“这件事我做不了”就转身离开了,留下刘鹏一脸纳闷。

“后来我发现,由于我们和当地干部工作的方式方法问题,的确很多工作不写明白,别人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刘鹏后来有了“经验”,在签署文件时都要写清楚,请某某部门或某某人,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把办理程序一一列举。就相当于将绵阳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通过每一次安排工作签署文件,“手把手”地教给了当地干部,这让工作效率有了明显的改善。

“我们来援建壤塘,不但要援建硬件,更要注重在日常工作中的传帮带,这其实也是援建‘软件\’。”刘鹏笑着说。

4.脑梗塞和高原心脏病再次验证援建队员的热血

绵阳援建干部到达壤塘后,大多都出现过高原反应,有的整夜睡不着觉,有的呼吸急促胸闷心慌,有的头晕脑胀嘴唇干裂等各种身体不适。

这些只是小事,严峻的考验时有发生。

苟清平是一名部队转业干部,2016年9月随援建队来到壤塘县人社局工作,去年6月21日上午,苟清平突感身体不适,“左手端杯子的时候手在发抖”。

医生赶紧将苟清平接到壤塘县医院,经过检查怀疑为脑梗塞,且出血位置在脑中干。李大勇和贾永和得知消息,赶紧联系绵阳四〇四医院成立医疗组,随时准备转院。随后,壤塘县医院通过两次间隔CT检查,发现脑部血液没有扩散,指挥部决定立即将苟清平送回绵阳治疗。

6月22日凌晨2点,苟清平到达绵阳四〇四医院,绵阳医疗组通过与华西医院远程会诊,反证了绵阳援建壤塘医疗队诊断正确,治疗效果明显。通过专业医师的推拿治疗,苟清平身体逐渐开始康复。

援建队员董豪是游仙区一名教师,去年有一天,援壤刚满一年的他突然感觉心跳加速,仿佛身体都失去了控制。

“当时他心跳达到每分钟180多次,跳得全身发抖,一看就是强烈的高原反应,我与李大勇商量后立即安排将他送回绵阳治疗。”贾永和说,结果到绵阳医院做了全身检查后发现,董豪的心脏膨胀得很大,是典型的高原心脏病。

“没想到的是,这两个同志病情刚有好转,就天天给我打电话申请归队。”李大勇说到这里不禁动情,由于他们的要求很强烈,指挥部只好指定绵阳四〇四医院再做检查,结果显示他们的身体根本不符合条件再上高原,“虽然最终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但我们所有人都很感动他们的奉献精神”。

/记/者/手/记/

感恩文化是绵阳干部的钢筋铁骨

“欢迎来到我们美丽的壤塘。”这是绵阳市对口援建壤塘县工作前线指挥部指挥长李大勇与记者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据说他把这句话用在了每一位到壤塘来的绵阳人身上,胸前的党徽和援建队队徽展示了他就是一位“壤塘人”。

李大勇说,绵阳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名城。2008年特大地震那么大的灾难发生后,我们有党、有国家、有民族的团结,才能取得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胜利,才有了震后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十年来,感恩文化已经深深置于我们每一个绵阳人的内心。绵阳的干部到壤塘援建,就是以实际行动践行感恩文化,付诸于援藏工作实践。

绵阳援建干部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就是做给壤塘人民看。有党和国家,有社会各界的帮扶援建,壤塘的未来肯定会更加美好。

前不久,壤塘县人大组织了一次在壤各级人大代表检查绵阳援建项目的活动。在看到一个一个绵阳援建项目落地开花后,召开了一次会议,会场的会标就写着:“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绵阳。”

可以这么说,绵阳援建干部带着感恩的心来到壤塘,做出了让壤塘感恩的事。这是感恩文化的延伸,也是感恩文化的升华。

正是有了感恩文化的精神支撑,绵阳干部的使命感更强,工作更有自觉性,虽然吃了再多苦,但没有辜负绵阳人民的重托,没有辜负藏区人民发展的期望,这就是援建最大的收获。

在壤塘的日子,李大勇曾写下一首词《钗头凤·住南木达》,很能表达这种心境:门紧闩,窗已关,分明无风额头寒。欲洗漱,化冰柱,山间夜宿,寸不离炉。苦,苦,苦。入户看,把帐算,脱贫攻坚人不闲。立高屋,修新路,千年疾疴,今朝尽除。福,福,福。

新闻推荐

八月让我们欢聚“壤巴拉”

7月23日,壤塘建县60周年暨2018年“壤巴拉节”活动新闻发布会、招商引资暨文化旅游推介会在成都举行。来自新华社、中央电...

壤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壤塘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激情在高原燃烧 忠诚在藏区绽放)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