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塘”在藏语里的意思是“财神居住的地方”,然而现实中,地处川甘青三省结合部的壤塘县,却是国家深度贫困地区。
如何将12个乡镇、63个村(居)、1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万人的壤塘县从贫困中脱离出来,这是在当今***大政下对壤塘人的考验。
近日,一场壤塘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在上海市金泽古镇举行,壤塘文化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壤塘将文化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旗帜,作为实现脱贫奔康目标最有力有效的途径,正在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县域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也在文化产业助农增收脱贫奔康方面树立起一个样板。
建成26个非遗传习所
壤塘是嘉绒、安多、康巴等藏民族聚居地,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独特的文化。在民俗文化方面,有看花节、马格文化节、插箭节、川西北民歌等;在传统文化方面,有觉囊文化、财神文化;在历史文化方面,有格萨尔说唱、智美更单传记、藏戏等;在宗教文化方面,有神秘的棒托石刻等。
壤塘县每年8月8日举办壤巴拉节,盛大的节庆活动既带动了当地旅游发展,也促进了非遗传习所产品的销售,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探索出了新路子。
从2012年起,壤塘县持续开展藏戏演出活动,然后逐步扩大到藏香、藏茶、藏药、唐卡、石刻、陶艺、觉囊梵音、传统服饰、川西北民歌等方面。目前,该县已逐步建立起26个非遗传习所,一大批民间技艺传承人重拾技艺,手工作坊生产的文化产品原汁原味,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
为规范传习所建设,该县出台了《壤巴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规范化建设意见》,从学员要求、运作机制、补助方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以及传承人申报、星级评定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极大促进了传习所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2016年,觉囊唐卡、觉囊梵音古乐、觉囊时轮藏香等9个非遗项目在上海成立传习基地。
目前,壤塘传习所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已建立省级传习基地1个,州级传习基地2个。
创建文化“四个样板”
壤塘属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滞后的深度贫困地区,面临支柱产业培育缓慢、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群众增收致富困难、脱贫奔康任务艰巨等诸多困难。壤塘县立足自身优势,确定了建设“一城、两县、三地”的发展定位,将文化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旗帜,作为实现脱贫奔康目标的有效途径,力争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县域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壤塘县聘请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编制完成了《壤塘文化发展规划(2016-2025)》,明确了壤塘文化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现阶段,壤塘县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着力创建文化“四个样板”,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样板、宗教文化适应社会主义样板、文化产业助农增收脱贫奔康样板、民族文化引领民族地区发展样板,以提升壤塘的影响力、竞争力、凝聚力。
目前,壤塘正在着力建设壤巴拉州级文化产业园,打造一个集文化技能培训、文化旅游景观和居住生活功能于一体的“美丽家园、文化原乡”。据介绍,该产业园总投资1.2亿元,分两期建成,规划用地42公顷。园内将进驻唐卡、梵音古乐、藏医药、藏香、雕刻、布贴唐卡、裁缝等非遗传习所12个,新建民居185栋。项目一期民居将于明年7月建成投用。
此外,壤塘在茸木达乡投资1200万元建棒托石刻公园,最终让壤塘成为多元文化的“大观园”,并逐步形成系统、整体、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带”,使壤塘真正成为阿坝州文化大县。
培育文化发展“能人”
据壤塘文体广新局局长王鸣涛介绍,壤塘把文化***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既扶物质,更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在农牧民中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发展“能人”,走出一条“文化***”新路,让文化扶贫为脱贫攻坚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为此,该县成立了“壤巴拉”非遗协会,采取“传习所(基地)+公司+农户”模式,不断吸收富余劳动力加入传习所,学习并制作各类非遗文化产品,将非遗文化产品转化为商品推向市场,助推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王鸣涛告诉记者,这些传习所全部实行免费教学,学员大多为文化程度不高的农牧民。以宗科乡为例,通过培训,从事“壤巴拉”石刻艺术品制作的达到70余户,通过销售石刻产品,年均收入达2-10万元。
壤塘非遗传习所里制作的多项文化产品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部分农牧民不离乡、不离村、不离土、不离牧便能实现增收。
今年12月,在上海唐卡非遗基地的首届画师班学员顺利毕业,他们将以“画师”的身份开启自己唐卡生涯。
壤塘宣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庄媛
新闻推荐
■张康志“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被明确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12月4日,利用宪法宣传日,壤塘县法院的法宣员初足在上壤塘乡仁棚村向农牧民群众宣讲“十九大”关于依法治...
壤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壤塘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