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新闻 马尔康新闻 金川新闻 小金新闻 阿坝县新闻 若尔盖新闻 红原新闻 壤塘新闻 汶川新闻 理县新闻 茂县新闻 松潘新闻 九寨沟新闻 黑水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阿坝州 > 壤塘新闻 > 正文

用执著和坚毅诠释担当 阿坝州“第一书记”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来源:阿坝日报 2017-07-05 09:57   https://www.yybnet.net/

■王洪林 实习记者 邹阳 记者 王和斌

6月以来,阿坝州迎来了雨季,各地纷纷传来汛情。黑水县麻窝乡木日窝村“第一书记”赵治霖日日监视着村道,“这几天一直下雨,不时就有塌方,如果村道断了,会给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赵治霖说,来到村里,就要对老百姓负责、对自己的这份工作负责。

赵治霖是阿坝州681名奋战在基层一线的“第一书记”中的一员。自2015年8月以来,为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阿坝州着眼固本培元,选派了一批批机关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两年来,他们扎根农村,奉献青春,在这片美丽的高原上耕耘着新的希望。

***,当好解决问题的“执行者”

推动落实项目418个,预计投入资金8000万元,现已整合投入4420.93万元;

建立村规民约1160余项,营造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

这些都是阿坝州选派“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们为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所做的努力。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壤塘县上壤塘乡查卡村,记者看到一群身穿新校服的学生走在上学的路上。对于这个植被少、风沙大、海拔高、条件苦的行政村来说,这样的场景算是“奇景”了。

“现在,孩子们有校服穿,有助学金拿,学习更加努力了,这都多亏了我们的高书记。”村民口中的“高书记”就是2015年被选派至查卡村的“第一书记”高瑞涛。

“高书记刚来到村里,就和村‘两委\’组织召开了村组干部会、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妇女座谈会、老干部座谈会等会议,通过会上的讨论,了解村民们存在的问题,征求大家的扶贫意见。”查卡村党支部书记尼玛班说,在高瑞涛的精心谋划下,该村确定了“强产业、强基础、强教育、强党建”的发展思路。

谈到两年前查卡村的产业发展情况,高瑞涛记忆犹新。当地群众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养殖牦牛在当地颇具规模,产业无法转变为经济收入。

高瑞涛说,有资源必须利用,有优势必须发挥。为此,他多次深入农户家中做思想疏导工作,并带领村党支部协调50万元成立了查卡村集体牧场,由老村党支部书记牵头承包,带头出栏牦牛,积极引导和带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

如今,查卡村的老百姓渐渐接受牦牛养殖产业了。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让高瑞涛看到了发展产业的希望。他积极申请帮扶资金,组织实施了40万元的***购牛项目,为贫困户购买昂科牦牛200头,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

在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的落后也是制约当地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高瑞涛驻村后,积极协调帮扶成员单位,先后争取了30万元牧道建设、40万元碎石道路建设、25万元联户硬化路建设及8公里主干线路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

除此之外,高瑞涛还联系了众多爱心人士开展爱心助学,帮助29名贫困学生解决了生活难题。通过不断努力,他还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刘哲昕教授的爱心团队引入到壤塘县,坚持“精神支持为主,物质帮助为辅”的助学宗旨,为查卡村和周边106名贫困学生争取到助学金24万元,为340名学生订做了校服。

“我们村的发展起步了,老百姓的文娱活动需求也逐渐提升。”高瑞涛向州文广新局争取到了一套价值3万余元的“村村响”广播设备和价值6.4万元的牧民定居点文化活动专用音响设备。同时,查卡村投资5万元的村活动室文化院坝、投资5万元的标准篮球场项目正在进行招投标,“户户通”已实现全覆盖。

事办好了,人心也通了。如今,查卡村的群众都把“高书记”当成自家人。高瑞涛用行动诠释了“第一书记”的“第一担当”

茂县雅都镇俄口村“第一书记”石强,带领村民完成5.6公里连户路、7.4公里的田间道路建设和2公里道路安保工程建设,启动了对村“两委”活动阵地的改造工程及维修文化传习所建设工作;松潘县白羊乡吴家梁村“第一书记”吴贵霖,带领村民发展了100亩的集体经济芍药种植,鼓励村民实施中蜂养殖200桶,预计每桶蜂每年为老百姓增加收入300多元……

驻扎在阿坝州贫困村的“第一书记”们以朴实的行动,实践着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惠民利农的政策和决心,为一个个闭塞的村寨注入了源头活水。他们在农村站稳了脚跟,密切了关系,增进了感情。

扎根基层,做好联系群众的“知心人”

走访困难群众2285户、7924人次;

建立民情日记台帐、问题台帐1208个;

搜集民生诉求、矛盾纠纷等共计2893条,解决民生难题1106件;

……

驻村“第一书记”刚到村里,是群众眼里的“外来人”。他们日复一日地走村入户,详细了解当地群众的实际困难,一件一件地办实事、好事,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渐渐地,群众把“第一书记”当成了“自家人”。

阿坝州属于民族地区,有部分贫困村村民汉语水平不高,这给“第一书记”开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松潘县川主寺镇五间房村“第一书记”殷启雄刚到村里就面临着这个问题。“我不可能天天带着村委会主任给我当翻译吧。”殷启雄说。

为此,殷启雄每天都抽出时间向双语干部和当地百姓学习藏语口语,村委会主任带着他走村入户时也逐字逐句地教他简单的藏语日常用语,他的藏语口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现在能听懂村民们简单的日常对话了,有时候还能和他们聊上几句,还有村民主动找我聊天的。”相比于刚驻村时的茫然无措,现在殷启雄的工作开展起来得心应手了。

沟通问题解决了,就要处理问题了。五间房村的脏、乱、差问题由来已久,为解决这个问题,殷启雄带头先把村委会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发动群众清扫,但群众的积极性并不高。

于是,殷启雄除打理村委会以外,每天坚持清扫通村路、入户道。群众看到干部都在干活,也开始主动打扫起来。殷启雄还协调新建了3处垃圾处理池,极大地改善了该村的村容村貌。

村里环境改善了,村民们的实际困难还有很多。殷启雄积极协调资金,为2名贫困学生申请了助学基金共2000元,帮助1名贫困学生申请享受“雨露计划”;申请党员产业扶持资金20000元;将价值9000元的电视、沙发、茶几等物品一一送到贫困户手中……

“殷书记,今天晚上在我们家吃饭哇?”“殷书记,坐一会儿,喝个茶再走嘛。”老百姓朴实的话语是对殷启雄工作最好的肯定。

像殷启雄这样和群众打成一片的“第一书记”并不在少数。翻开小金县日尔乡四大安村“第一书记”许万忠的工作日记和民情日记:全村37户贫困户在基础设施、住房环境、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等方面的需求;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制定一户一策的“量体裁衣”式脱贫措施……整整记满了3本笔记本,既是全村人脱贫致富的心声,也是许万忠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心路历程。

今年63岁的吕加兴是四大安村居住在海拔最高的一户贫困户。吕加兴的妻子陶正兰因患严重的类风湿病,长期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他自己也是一名轻度肢体残疾人。许万忠一有空就到他们家中和老两口拉家常,“上次给你的衣服合不合身?”“上次教你的康复运动,今天练了没有?”“身体感觉好点了吗?”

与群众拉家常,用实际事例向群众宣讲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土专家”的智慧……是许万忠的工作方式。

“身残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残缺,这是许书记常对我们说的话。”吕加兴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残疾人贫困户,四大安村就有8户,除了给每户量身定制脱贫措施外,许万忠闲暇时还要上门开导他们。许万忠本人左手五指缺失,是一个身残志坚的活榜样。

“一开始,村民对这个省里来的‘第一书记\’并不看好,以为他是来‘镀镀金\’、‘走走过场\’。没想到,他还真在村里扎了根,为村里办了不少实事。” 四大安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庆告诉记者,许万忠都是自己做饭,从不花村里一分钱。

坚守在农村基层的“第一书记”,用执著和坚毅,诠释了他们的“第一担当”。他们说,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和贫困斗争。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激发了群众昂扬向上的力量,一个个封闭沉闷的贫困村正渐渐变得富有生机、充满活力。

新闻推荐

脱贫攻坚推进会开到了村里 壤塘县践行“一线工作法”见闻

编者按:脱贫攻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惠民工程和幸福工程,要取得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胜利,不仅要不折不扣地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更需要干部在一线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

壤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壤塘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用执著和坚毅诠释担当 阿坝州“第一书记”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