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新闻·壤塘
聚焦壤塘
■实习记者邹阳记者哈斯满
初冬时节,群众幸福地沐浴在冬日的暖阳里。记者走进圣洁的壤巴拉,亲身体会***精准脱贫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缺少产业支撑等困难,是上壤塘乡仁棚村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面临的共同难点,也是贫困户叩开小康之门的“拦路虎”,更是扶贫工作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
发展离不开产业这个核心和关键。仁棚村地处上壤塘乡东南边缘处,平均海拔3680米,气候长冬无夏,33%的贫困率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之一。为完成2016年脱贫摘帽目标,仁棚村积极探索,创新实施符合该村实际的贫困户联户牧场养殖合作社,打破农牧民惜售牲畜的守旧思维,阻断“等、靠、要”的陋习,把贫困户引向“致富之门”。
脱贫致富产业扶持是根本。仁棚村利用该县扶贫移民局划拨的48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以及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援助的27万元帮扶资金,购买了本地牦牛250头。再由47户贫困户每户自筹1头母牦牛作为股份加入联户牧场养殖合作社,合作社将这297头牦牛作为联户牧场养殖合作社基础存栏牦牛,用于今后产业发展。
“草场面积小、劳动力不足、牲畜出栏意识差等,导致仁棚村仍然是全县典型的贫困村,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决定实施联户牧场养殖合作社,让更多的贫困户能参与其中。”仁棚村支部书记尖木壤说。
“我们村祖祖辈辈都靠养牦牛吃饭,如今,村里为我们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有了联户牧场,脱贫再也不是空话了。”贫困户沙来告诉记者,经村干部劝说,沙来搭上了***的“班车”,凑钱买了一头牦牛,加入了村里的联户牧场养殖合作社。
“没有规模化经营,就没有效益。为使效益最大化,合作社决定297头牦牛由本村3户村民负责放养,采取‘承包户放养+上缴利润+贫困户分红’的模式,将畜牧业发展与贫困户自身特点相结合,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脱贫路子,从而打破村集体经济零的现状。”仁棚村“第一书记”唐欣宇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牦牛养殖期间,按照公平、自愿原则,该村择优选择三户有财力、勤出栏的普通养殖户承包合作社。每户承包99头(承包基数),期间如出现减少则必须以自家牦牛赔偿。新生牛和出栏牛都归承包户所得,但出栏后的数目不能少于承包基数。
“每个承包户都有三个担保人,以确保合作社长效运转”。承包户松特告诉记者,承包合作社的牦牛,每头牦牛每年要支付400元的承包费,每户承包户每年需向合作社缴纳39600元的承包费,3户承包户每年需向合作社缴纳118800元,合作社除了收取1万元的承包费作为村集体经济外,其余的都将分发给47户贫困户,如此一来,户均可增收2314元。
此外,仁棚村还通过党员示范作用,带头出栏牲畜及畜产品出售,以促进全村牧民牲畜出栏积极性,从而带动全村畜牧业发展,解决了贫困户增收难的问题,同时保障了***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将原本分户散养转变为集中放养,解放的劳动力可以参与劳务输出,获取更多的劳动价值。
扶贫既要开花,又要结果,更要结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共同分享的硕果。如今的仁棚村已向贫困发起了最后的冲锋,战斗在脱贫一线的乡村干部们不仅将脱贫攻坚职责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更多的是落实在了行动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徐中成)9月16日,壤塘县城关小学一年级二班学生尕木初领到《十万个为什么》等藏汉双语读物后,迫不及待地看起来。当天,阿坝州在壤塘县免费发放1.12万册藏汉双语读物,惠及全县幼儿及中小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