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甘孜、阿坝等地区,包虫病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传染病之一。为了防治包虫病,一支支防控队伍常年活跃在高原各地,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包虫病防治专家和工作人员们就是其中一支。多年来,这支队伍不畏严寒、不惧海拔、克服着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把包虫病的防治工作做到实处,为当地群众健康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丁代红 余欣/文 余欣/图
5年完成B超筛查180多万人次
12月5日,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刘磊副所长带领4名包虫病防治队员,离开了成都,前往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甘孜州石渠县,建立包虫病防治工作站。12月的成都已是寒意初见,而此时的石渠县早已是天寒地冻,白天最高温度也只有摄氏零下几度。不过在包虫病防治队员眼里,哪怕是最冷的隆冬时节,去石渠也是家常便饭。因为,那里的包虫病防治需要他们。
包虫病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从2011年到2015年的5年间,省疾控中心的包虫病防治人员与当地医疗卫生战线上的同仁们一道,已累计完成人群B超筛查近186万人次,累计药物治疗患者14963人,手术治疗病人944例,发放各类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累计194.1万份,覆盖目标人群386.5万人次。
2012年,在省疾控中心的强力技术支撑下,四川省38个县开展了首次全面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通过本次调查,确定了包虫病的流行分布。今年,四川省防治包虫病行动计划终期评估通过国家验收,经国家抽查获得优秀等级。在防治科研工作中,省疾控中心还积极创新防控模式,探索具有当地特色的防治新方法,自2014年起,陆续在甘孜、阿坝两州9县启动了包虫病防治试点项目,积极探索新的传染源控制、健康教育、患者治疗等可持续的、具有四川特色的包虫病防控新技术、新方法。
为科学评估包虫病患者药物及手术治疗效果,掌握药物毒副反应情况,去年和今年在甘孜州石渠县会同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专家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包虫病病人疗效考核及毒副反应调查,现场通过超声筛查9967人次,开展了2623人次的患者疗效考核及毒副反应调查,为科学、规范指导包虫病防治工作,制定防治计划、实行分类指导、进行效果考核和全面推进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对于省疾控中心的专家和工作人员来说,在这些数字和成效的背后,是他们克服着各种困难,为当地群众健康做出的贡献。作为省疾控人,为了防治包虫病,他们的工作时间涵盖四季,他们的足迹遍及川西高原。
老一辈疾控人的高原情怀
“包虫病防治,可以说凝聚着省疾控人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就已开始关注包虫病了,那时的条件比现在更加艰苦,但再多的困难也没有挡住省疾控人的脚步。”省疾控中心王谦教授这样说。在省疾控中心,一提到邱加闽老教授,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把他与包虫病防治联系起来。
王谦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他跟着邱教授去高原进行包虫病的防治,由于道路不好,一辆老式的北京牌吉普车要走5天时间,才能赶到石渠县西区、甘孜州甘孜县大塘坝镇。在那里做研究时,没有房间住就只能住在帐篷里,烧牛粪取暖。每天都要走访调查很多当地群众,中途常常都吃干粮。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工作,对于当时已年近六旬的邱教授来说,对身体的考验极大,为保证工作顺利进行,他每天都需要含着人参含片,还需要随时留意自己的血压。后来,邱教授退休了,由于常年在高原的缘故,他的心跳明显慢于常人。
老一辈对包虫病防治的执着精神,感动和鼓励着年轻的一代。邱教授退休后,王谦接过了省疾控中心包虫病防治研究的担子。上高原搞研究、访群众、做课题……又成了他的重要工作之一。上世纪90年代,王谦与同事们来到石渠县时,自然条件差、医疗条件也不好,在高原时他们最怕的就是生病,一生病不但要耽误工作,还担心引发更重疾病。“害怕感冒,那时我们在高原哪怕一个月,也不会洗一次澡。”王谦说道。但常常是怕哪样,偏偏就来哪样。2004年,王谦在阿坝州壤塘县进行包虫病防治的调查时,由于常常睡不好觉、时间紧工作任务重,结果他在壤塘县的一个月时间里,心率增加到每分钟130次左右,从此,他的心率就不再像钟摆一样有规律,而出现了心脏早搏。
包虫病的重要病源来自犬只的粪便,在高原进行包虫病防控时,他们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经常性收集犬只的粪便,其中既包括家犬也包括野犬。一次,省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杨韵在收集犬粪时,突然被野狗袭击咬伤,血止不住从腿上流出,经过简单包扎后,血止住了,可心却提了起来,担心感染狂犬病,只好在条件具备后赶紧注射疫苗。其实,在高原工作时,不少队员都有被犬攻击的经历。
尽管很苦但从未想到过放弃
今年11月,刚从青海大学毕业分配到省疾控中心的张浩和王奇,便接到了新的任务——到石渠县去建立四川省包虫病防治工作站。对于两个青年人来说,在摄氏零下10多度的日子去高原,的确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车在冰天雪地里走了3天,到了石渠县后,还是第一次到海拔4000多米的两个青年人,已有了明显的高原反应,头痛、呼吸不畅、睡不着觉……但张浩和王奇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这一呆就是33天时间。“真的很艰苦,但前辈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也没有理由退缩。”张浩这样说。
比张浩他们早到省疾控中心7年的喻文杰,也是刚到中心就开始与包虫病打交道。从那年开始,他每年都要去石渠县4、5次,每次一呆就是20多天。他说,每次去家里人都十分担心,于是约定每天早、中、晚打3个电话报平安,由于经常要到没有手机信号的边远地方去,喻文杰就提前给家里说,以避免家里担心。喻文杰还记得,今年10月的一天,喻文杰和3名队员一起,到石渠县阿日扎乡收集犬只粪便。从住地出发,驱车2个小时到达目的地后,由于居民点路径复杂,车子不能到达,队员们只能步行走家入户,各家各户一般都养了1-2条犬,周边还有大量的野犬,使得入户调查非常困难,很容易被犬攻击。走过巷子时两边犬立在墙头狂吠,身后还有野狗尾随,队员们2人手拿石头棍棒,一前一后进行驱赶保护,2人携带药品、问卷和各种器材在队伍中间一起前行。当天天气不好,一起风,沙子就漫天飞,根本不能说话;一会儿风停了,又开始下大雪。尽管风大雪大,但大家还是坚持把工作干完才返回住地,回到住地已是晚上8点多。
在高原工作,早出晚归是家常便饭。王谦说,今年9月,省疾控中心的专家与当地疾控部门人员、医院医生一道,在石渠县开展包虫病治疗疗效的检查,他们带着便携式B超机,每到一个乡镇都吸引着众多群众,为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位群众,他们早上6点就从住地出发赶往目的地,每天都要查上百人,通常要工作到晚上8、9点才能返回住地,然后随便吃点东西,第二天又继续赶往新的目的地。
为了加大四川省包虫病的防控力度,打好包虫病防治的攻坚战,今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制定了《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四川省包虫病防治工作的远期目标和阶段目标。省卫计委牵头承担了包括人群包虫病筛查、患者规范治疗管理、健康教育等重点工作。通过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加上包虫病防治战线上同志们的努力,战胜包虫病不会太远。
壤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壤塘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