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新闻 马尔康新闻 金川新闻 小金新闻 阿坝县新闻 若尔盖新闻 红原新闻 壤塘新闻 汶川新闻 理县新闻 茂县新闻 松潘新闻 九寨沟新闻 黑水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阿坝州 > 壤塘新闻 > 正文

壤巴拉:民族教育发展正当时

来源:阿坝日报 2015-02-13 14:32   https://www.yybnet.net/

本版图/文  张劲锋  桑木周

编者按

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石,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壤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从基础工作抓起,从薄弱环节入手,不断增添措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全县民族教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藏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成功申报省级课题;县城小学毕业班教学质量综合排名位列全州第一名,全县入学率达95%以上;中小学达14所,幼儿园达29所……回望2014年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展望刚刚来临的新的一年,脚下的路还很漫长。“迎风展翅腾空起,乘势跨越上青云。”我们有理由相信,壤塘的民族教育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好,越走越宽广。

双语教学谱写新篇章

隆冬季节,笔者来到吾依乡章腊西西村幼儿园,了解该园的教学情况。采访中,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这里的孩子们大都能说普通话了,孩子们主动和客人打招呼。

园长罗继能说,目前,全园有幼儿26人,都是4—6周岁以内的孩子,教师和保育员3名。“当地村民很多都说藏语,孩子们接触普通话的时间少、机会少,因此,我们在幼儿教学课上,规定每天用普通话和孩子们进行交流,也要求他们说普通话,旨在提高孩子们的沟通能力,为孩子们接受义务教育打下良好基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学好双语,将来才有出息。”这是茸木达巴生村村民尼尔麦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和看法。他告诉笔者,他的大女儿虽然才读五年级便成了家里的“翻译员”,每次看电视听新闻都由她将汉语翻译成藏话讲解给我们听。他的小女儿虽还没到上幼儿园的年龄,但为了让孩子早些学习标准的藏汉双语,他多次来到村里的双语幼儿园,请求收孩子入托。

“语言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让孩子学习藏语对藏族文化传承有着积极作用。”幼儿园的藏文老师一语道出了双语教学的核心所在。一览全县民族教育发展历程,双语教学始终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关键。为了让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壤塘县不断探索双语教学办学途径,努力完善双语教学办学体制。

“翻开历史档案,早在1983年,壤塘县藏文(现县中学)中学顺利开办四个初中(预科班、初一、初二、初三)一类模式教学班,拥有藏语文、藏数学、藏物理、藏化学等初中八门学科,一类模式初中教学在壤塘取得显著业绩。

1998年,壤塘县藏文中学与县中学合并为壤塘县中学,初中一、二类教学模式并驾齐驱,相得益彰,同时在2008年开办二类模式高中教学班,2012年又顺利开办一类模式高中教学班,至此县中学初一至高三全部都设有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在壤塘“遍地开花”,该县因地制宜将南木达片区、杜柯片区倾向一类模式教学,上寨片区和城关寄宿制小学为二类教学模式,县中学为两种教学模式并存,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从办学至今,全县培养初中毕业生2500多人,其中85%进入大中专院校,就业率达80%,如今在校就读的双语教学学生接近5000人(小学生:3700人,初中生:1130人,高中:140人)。

双语教学有益于本土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应的学科,既传承了本民族优秀文化,又为其扩大了就业渠道,从而带动本地区孩子的入学积极性。已就业的双语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其“双语”的优势,为本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壤塘双语考生在社会公考都能‘大显身手\’。”今年,家住宗科乡的大学毕业生郑巴在全州事业单位公考中,轻松击败6名竞争对手,这一切得益于他有“双语兼通”的本领。

目前,壤塘县建立有一类模式中小学8所,在校学生3000余人;二类模式中小学6所,在校学生2000余人,专任教师564人,真正实现了让广大农牧区学生进得来、学得好。

推进教育保障工程让孩子上学不花钱

壤塘县上寨中学初三学生蒲准的家在偏远的石里乡上达石沟,一家人全年的收入就靠十几亩田。幸运的是,得益于国家和民族地区实施的教育惠民政策,初中三年,蒲准不用掏钱就能上学。

蒲准算了笔账:每学年他能享受到国家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每月170元的补助金,杂费和公用经费也由国家承担,再加上免除的学费等,一年下来能为家里减轻3000多元的负担。

为保障适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壤塘县积极推进《阿坝州十五年义务教育计划发展》,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机制,继续增加投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如今,该县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170元,初中每生每年170元,比七年前增加了几倍。

9岁的罗丹是壤塘县宗科乡加斯满村的一名贫困学生,除了上学不用花钱外,就连吃饭问题也不用家里人操心。鸡蛋、牛奶、面包……学校每日提供的免费营养餐让她吃得很开心。

把营养改善计划建成“民生工程”、打造成“放心工程”,让每一名农村学生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目前,免费营养餐已覆盖全县5776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这些学生在校期间以每人每天3元的标准享受营养膳食补助。据悉,2014年春季学期享受“两免一补”学生5691人,共386.5万元;秋季学期享受“两免一补”学生5119人,共264.7万元。2014年春季学期享受营养餐学生5776人,共99.3108万元;秋季学期享受营养餐学生5338人,共89.29万元。2014全年共免除5776名学生作业本费,共6.042万元。

最好的“虫草”在课堂

“让一个孩子去找虫草,一年最多就挣得2000元,而且还有危险。在学校里读书,将来就业有了希望,更何况读书还全免费”。正值暑假,县中学八年级三班的班主任余心茹针对学生夺尔基初经常请假的问题,来到宗科乡与其家长罗斯夺面对面的交流。得知因为“虫草季”人手不够而请假时,余老师给出的一笔明细账让一旁的罗斯夺点头道是,他保证再也不拿“需要帮忙家务”而耽误孩子的学习了。

此次登门家访是该县教育局组织“百名教师进千家”活动的一个缩影。2014年,该县教育局组织各中小学、幼儿园的500余名教师利用周末、秋季暑期深入全县61个村(社区)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面对面谈心,认真倾听学生家长的心声,力促成为学生成长的好导师,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促进家校衔接,形成教育合力。

“以前因为交通不便,我们搞家访大多是电话联系、带口信,但效果不佳,从2013年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登门家访,而且访到实处” 茸木达乡中心校校长尼玛多杰介绍道。家访过程中,家长要在家访记录表上签名,家访后连同家访记录表一并上交年级,统一打印该班学生照片,形成家访档案。

茸木达乡中心校通过两次家访,摸清六个年级各班贫困生情况,为贫困资助提供依据;基本掌握各班学生家庭基本情况,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必须送其娃娃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城关小学教师在家访中不仅担任家访教师,更是担起“法律宣讲员”,63名双语教师依托“双语”特长,对803名村民进行“拉家常式”的法律和政策宣讲,让法律在“零距离”沟通中根深蒂固。

“再穷不能穷教育”。自2011年,壤塘县委、县政府每年拿出80余万元表彰全县教育工作先进乡镇、先进学校、优秀校长、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及家长,对各片区各类模式统考优秀者给予“重磅”表彰,极大地促进了入学积极性及教育水平的提高。县委常委和政府副县长及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各级中小学名誉校长,不定时开展指导检查,帮扶贫困学生。

筑起教育发展的“坚基石”

壤塘县是个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仅1600余万元的贫困县,但在振兴教育工作上似乎从来不缺投入。2012年,该县率先在茸木达乡巴生村幼儿园实施学前教育计划,以此在全县推广十五年义务免费教育。

噶荣扎西是壤塘县中学教师。他回忆说他曾在这个学校读初中,当时学校只有几间破旧的平房,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就是老师上课的全部教具。现在,他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回到母校时,他亲眼目睹了学校发生的巨变:学校面积扩大了数倍;破旧的小平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几栋四五层的教学楼;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等一应俱全,学校软硬件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在壤塘县各个学校非常普遍。近年来,壤塘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全县教学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

截至目前,全县完成校舍基建项目30余个,基建总投入达2.5亿元。全县中小学硬件环境显著改善,已基本能够满足教育教学所需。该县2014年投入400余万元,新开办乡村级幼儿园13所,学前教育工作稳步推进。

据县教育局透露,目前,全县有中小学14所(高完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乡中心校10所,县城小学1所)。全县幼儿园29所(县城公办幼儿园1所,乡中心幼儿园5所,村级幼儿园23所),在校(园)学生7028人。现有教职工579名,专任教师564名,占教职工总数的97.4%。

截至目前,该县各级各类学校占地面积达到30余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达(13.69)平方米。全县寄宿制学校达到14所,学生宿舍面积达到2.2余万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达到4.3平方米。

全县14所中小学均按标准配备了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数学和音体美等器材。全县中小学共配备计算机教室2个,配备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有14所。

“9+3”圆了我的梦想

“我最大的梦想是走出大山,将外面的新科技、新思想带回家乡。这不仅是我的梦想,更是我母亲的愿望。”6年前,蒲西乡大伊里村学生邱成因为没能考上高中,而弃学放牧,心里有说不出的苦涩,梦想付诸东流。

是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让他找回了梦想。几年前,邱成被成都市财贸职业学校录取。“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认真读书,努力学习。”三年的刻苦学习结出硕果,如今,他已经是一名乡镇社保员,凭借着干练和勤奋,他多次获得乡里表彰。

据悉,2014年,壤塘县“9+3”教育计划招生数为30人,实际招生30人,完成率达100%。自2009年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以来,壤塘县共输送内地“9+3”学生 584名,截止目前就业人数达80余人。

新闻推荐

让农牧民用上电用好电——壤塘县上杜柯乡探索用电管理新路见闻

编者按:近年来,得益于惠民工程的全面推进,阿坝州各地电力建设向纵深发展,许多偏远乡村长期存在的供电能力不足、电压质量较差等问题得到解决,群众告别了无电的历史。但是要让这些乡村不仅“用上电”还...

壤塘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壤塘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壤巴拉:民族教育发展正当时)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