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木周 记者 刘尚剑 赵原
“以前,我们这里是‘三跑田\’,遇上大雨,洪水泛滥,颗粒无收,日子苦不堪言……”日前,记者在壤塘县南木达乡夏炎村采访时,村民蒲尔洛这样回顾村里曾经的土地状况。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漫步在沟谷纵横、河流众多的壤塘,记者了解到,以前,每到汛期,沟壑河流泛滥成灾,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曾一度让壤塘出现“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现象。地质灾害的侵袭,水土流失的痛楚,一条条沟壑河流成了流域两岸群众心里的痛。
为彻底改变这样的现象,近年来,壤塘县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探索了半农半牧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路子,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分类治理,把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同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通过恢复山谷及沟堤的林草植被,加大对沟壑的治理力度,使壤塘走上了山清水秀、沃野肥田、草茂粮丰的生态良性循环之路。
重拳出击,全力以赴拼抓治理
“水土流失问题对壤塘来讲,绝不仅仅是环保问题,更是个生存问题。水土流失,流失的是血液,流失的是生存基础。”壤塘县水务局负责人鲁豫祥这样向记者介绍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
解决水土流失刻不容缓,鏖战沟壑治理势在必行。壤塘县下定决心,全力解决县内几条重点沟壑的治理问题。一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攻坚战在壤塘打响。
现场勘测,数据整理,方案编制……在县内的每一个沟壑边都留下了治理人员的足迹。跑项目,筹资金,每一个环节中都凝结着参与人员的汗水。这是又一个民生工程大幕拉开,这是把又一件惠民利民的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儿上。
当施工人员进入一个又一个施工现场,当机具的轰鸣在一个又一个沟壑边响起,堵塞的河道逐步被疏通,坚实的保坎逐渐被筑起。建好的栏杆,种下白杨树,随着工程的一步步推进,小流域治理的成效摆在了人们面前。
一组数据无声而有力,统计显示,2008年以来,壤塘县水土保持项目投资1889万元,项目治理沟道4496.24米,新建挡墙5844.24米,疏浚4987米,清淤22756立方米,栽植水保林411.89公顷,种草787.56公顷,封禁治理941公顷……壤塘县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真抓实干,极大地改善了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一次次夜以继日的攻坚,一次次熬更守夜的加班。终于在鏖战沟壑这场战役上,壤塘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效益凸显,涵养肥田促增收
效益体现在一个个村上,工程建在了群众的心坎上。记者驱车来到南木达乡夏炎村,在村委会主任蒲尔洛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该村的斯柯沟,探访那里的治理情况。
一下车,引入眼帘的是两岸约2米高的河堤,修建有栏杆并种植了成排的白杨树,河堤两岸屋舍炊烟袅袅,不时还有农牧民在绿油油的田地里辛勤劳作……俨然不见曾被水冲毁过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以前,汛期水大,地基、田地受损,种植的青稞、豌豆等农作物几乎被冲毁了,收入微薄。经过治理后,土壤厚了,种植的农作物经济效益也不错了,种植出的蔬菜还可以拿到市场去卖,收入也提高了,生活自然就比以前好多了。”村民沃成对治理的成果非常满意。
蒲尔洛指着村后的山坡一脸辛酸地告诉记者,在沟壑治理之前,遇到汛期涨水,很多村民田地受毁、房屋受损,村民们担惊受怕,熬夜伤神,不敢在家中居住,只好到地势高的地方搭起帐篷。自该河流治理之后,这样的历史在村里就一去不复返了。没有了地质灾害的威胁,取而代之的是村民的安居乐业,没有了泥石流冲击后的堆积物,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亩亩农作物长势良好的肥田。
斯柯沟河流治理只是该县在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的一个典范,记者了解到,以前,每到汛期,河水泛滥,泥沙俱下,河道淤塞,农田湮没,严重影响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去年,该村新建挡墙800米,清淤721立方米,治理沟道长400米,经过治理的斯柯沟,减轻了水土流失现象,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更间接促进了当地农牧民致富增收。
站在九道弯蜿蜒公路上向四周望去,一条条河堤似一道道闸门,将河流拦在了沟里,滋润着河堤后的连片沃土。成排的白杨树衬托山色,绿油油的庄稼苗随风荡漾。昔日荒沟秃岭,今朝成了保产丰收的“聚宝盆”,经过壤塘水务人的浴血奋战,沟壑纵横的壤塘县各小流域换了容颜,百姓也露了笑脸。
新闻推荐
今年,壤塘县立足资源优势,采取“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种植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了1000亩生态效益农业示范园。图为群众在农技员指导下为蔬菜施肥。黄雷摄...
壤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壤塘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