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紫宣 记者 赵原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远远便能看见蓝天白云下一座雄伟壮观的碉房矗立在壤塘县宗科乡石坡寨的山坡之上。
近日,记者来到宗科乡,探访这个被誉为“藏族民居之王”的碉房。走近日斯满巴碉房,记者看到,碉房由不规则片石石块合黄泥砌墙为主,木营其内的石木结构平顶建筑,坐北朝西,依山顺势而建。自二层始层层靠北内收台,顶层面积仅为底层面积的六分之一,因而无论侧视或正视碉房均为踏梯一般,十分精美壮观。
日斯满巴碉房共九层,高25.6米,现已使用了13代,按藏族世系习俗计算建筑年代应在元末明初,该碉房是阿坝州年代最久,层数最多,又是最高的集典型嘉绒、康巴、安多藏族建筑艺术一体的传统碉房建筑之一。
今天恰逢碉房的第十四代主人罗吾王尔甲请僧人祈福的日子。在楼下,远远就能听见诵经的声音。碉房二楼的厨房,炉上正煮着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听闻罗吾王尔甲家诵经祈福,邻居们也纷纷来到了他家中。
在碉房五楼的阳台上,主人罗吾王尔甲给记者讲述了碉房背后美丽的爱情故事。曾经,号称东土大王的嘉绒卓斯甲土司之公子泽旺扎西爱上了纯洁美丽的贫民女子蓉忠斯基。这段感情冲破了当时贵族的婚姻规定,遭到父王的极力反对。在严力训斥泽旺扎西悖族悖父母的行为后,命令他与蓉忠斯基一刀两断。可是爱情的力量胜过了一切。泽旺扎西坚持着这份忠贞不渝的爱,于是父王在悲愤中将儿子驱赶到嘉绒西部。后来,父王为了安顿流放的儿子派谴弟前去探看,并为泽旺扎西在石坡精心设计修筑了这幢具有嘉绒、康巴、安多藏族建筑特色的碉房。2006年,这座碉房被认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旅游旺季,不时会有游客来到罗吾王尔甲家中。古老的墙壁,藏式的客厅,保留完整的生活生产工具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眼前的一切都让人羡慕这个居住在碉房中的老人,能够有如此一个和历史对话的机会。
“你们在这里看到的作品都是我亲手绘制的。”指着身后经堂里的唐卡,罗吾王尔甲告诉记者,他家世代依靠绘画和石刻技术为生,他已经是家里这项技术的第十四代传人了。如今乡里乡亲谁家需要布置经堂都会前来找他帮忙,在宗科乡,他已然是这里的“名人”。
依靠自己的这门手艺,每年罗吾王尔甲能够给家里带来3万多元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家人主要依靠种植青稞为生,我是家中收入最高的一个。”说这话时,老人笑眯了眼。
罗吾王尔甲告诉记者,曾经他有过想要把自己的作品销往外地的想法,可是为了满足乡里乡亲的需求,一直没能腾出时间和精力进行更多的创作。罗吾王尔甲的儿子今年20多岁,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这门家传的手艺,在年轻人眼里,这不仅仅是自己的谋生之道,更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
“我们也在考虑将本地观光农业、重要景点串起来,进行珍珠式管理。发展成为具有藏民族特色的旅游带,这样不仅能将我们的旅游和文化推广出去,更能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宗科乡党委书记马继福如是对记者说道。
站在碉房眺望,宗科乡石坡寨的景色尽收眼底,炊烟袅袅的民居给人以闲适的体验,种着青稞的田地孕育着整个寨子的希望。
采访结束时,回望日斯满巴碉房,这个典型的嘉绒、康巴、安多藏族建筑艺术精品,在阳光下傲然屹立。刻着岁月痕迹的一砖一瓦是卓斯甲土司统治该地区的历史见证,也是藏族人民的爱情、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透过它,我们不仅能体味到历史的厚重,更能感受到当地民众的一种情怀。
新闻推荐
本报讯(桑木周)如今,原生态草原旅游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今年壤塘县依托原生态的草原风景和独特的宗教文化,将投资930万元集中打造中壤塘草原风情民族镇,以娱乐、餐饮、休闲为主题...
壤塘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壤塘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