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12”特大地震三周年即将到来,三年来,德阳的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德阳的产业重建特别是工业重建进展如何?4月10日,《四川日报》在头版刊发通讯报道了德阳工业重建取得的成就和喜人的发展态势,本报今日予以全文转载。
春风里,宁静的藏族村寨,高耸入云的风力发电机排成白色方阵,东汽建的第一个小型风光储工程——阿坝州壤塘县大伊里村一期藏族牧民定居风光储发电系统,完成安装,3月末正式发电。该系统把风能转换并存入供电模块,为当地群众源源不断供电。过去5年,东汽燃煤机组占比由86%下降到35%,新能源超过东汽总产量的53%。
这个春天,德阳各界分外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一些地方抢滩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一张白纸开始”不同,以装备制造业立市的德阳“很有基础”。
“开门红”见证重建后发效应
一季度,各大企业喜讯频传。二重集团3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色大型冶金设备交付客户,研制的12支核电蒸发器筒体锻制完成。东方电机创产值18亿元,销售额达16亿元,创历史新高。
和它们一样,德阳不少企业经过两年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发力期。今年一季度,57个工业项目全部开工,1—2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6.6%,为工业“开门红”提供了强力支撑。
从德阳市经开区3年规上产值从50亿元跨越到500亿元,可以看出灾后恢复重建的后发效应已显露:去年,德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663亿元,比2009年增加300亿元以上,今年冲击2000亿元目标。工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同样显著,4月6日,德阳市委书记李向志在市财政局调研时获知,工业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达75%。
德阳工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始于2004年的“多电并举”结构调整战略,为其持续发力奠定了基础。“5·12”特大地震后的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使德阳原有的机械、食品、化工三大工业支柱增加诸多新元素。
向新能源、新装备转型的机械工业占规模以上产值半壁江山,由东汽、东电、二重、东锅四大厂及所带动的1400余家配套企业各居一半。
食品业正迎来两棵百亿 “大树”:以剑南春及一批白酒企业技改项目领衔的“中国白酒金三角”;由长城雪茄20亿支异地重建项目、什邡卷烟厂60万箱技改项目为支撑的卷烟业。
化工业正由原产品向饲料级、电子级、医药级化工产品升级。同时,以聚苯硫醚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也将在下半年迎来另一个高端制造业的“巨头”——二重集团投资的8万吨模锻水压机项目即将竣工,它将为全省带来制造大飞机的基础条件。而在全球石油钻机制造业迅速崛起的川油宏华,上半年订单纷至,其投资30亿元的海洋石油钻机项目进展顺利。
去年,德阳百户重点企业工业产值首次过千亿,依托骨干企业的产业升级,中小企业成长空间巨大。
新兴产业协助工业扩容吸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巨大商机。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纷纷协助德阳工业扩容吸金。
在全省打造5条万亿产业带的战略中,其中3条有德阳。“我们说德阳的工业很好,这前面有个定语,是德阳‘原有\’的工业很好。像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主设备,配套上的很多东西还没有做;风力发电,还要加大研究储能系统。”德阳市长陈新有表示,“十二五”期间,德阳将大力延伸产业链。
新兴产业要求集聚整体产业,德阳正形成整体产业核心竞争力——“多电并举”战略在核电、水电、风电、洁净煤、燃气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也正融合多种技术,如风光储一体、车用新能源、循环工业等。根据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
新兴产业呈现出体系化、融合式、集成型的“化学”升级。东汽副总经理张绍先说,新能源成熟,要5—10年的发展期。经过两年努力,德阳新兴产业已进入起步阶段,产业体系逐渐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四大领域发展较为突出,拥有工业企业158户,去年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贡献1/3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将新上项目177项,计划总投资244.07亿元。项目完成后,预计实现新增销售收入692.80亿元,使其占比超过一半。
目前,德阳正酝酿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政策,将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因”,着力培养配套产业持续发展,加快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建立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柔性引才”机制,加快实施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及培育。四川日报记者 张红霞 罗向明
·
“5·12”汶川特大地震
三周年特别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郑悦)2014四川(绵阳)电子商务博览会暨第三届“绵阳造”精品展销会招展工作已接近尾声,记者日前从市委农办获悉,作为四大展销板块之一的农产品展销区目前已有280余家涉农企业、专合组织报名...
壤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壤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