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尚剑
广集资料、深入研讨,反复比较、精益求精。在连续奋战近12个月后,阿坝州编译的全国藏区首批幼儿及中小学双语读物于近日问世并已陆续发放,编译工作者们用心血捧出的56套藏汉双语读物,筑起了孩童们快乐成长的精神乐园。
这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作为全国藏区首批双语读物,备受关注,56套藏汉双语读物的成功编译及出版发放,填补了阿坝州乃至全国藏区幼儿及中小学藏汉双语读物的空白,对推动阿坝州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一项艰难的挑战——56套双语读物,共计6000多页180多万字1万多张图,涵盖面广,趣味点多,涉及大量藏语和特色表述,要在短时间内精准编译,不但考验编译技巧,更有赖于丰厚的双语能力。
精益求精严格把关用优质译作传递关爱
去年9月,州委、州政府启动此项工作,庚即成立领导小组、制订编译工作方案,组织各语种骨干力量全力投入。抽调的编译人员职称基本都是硕士研究生或副高以上,40人从事双语读物编写、影像创作、翻译等工作。
为了能够编写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读物,编写组组长扎西泽仁要求大家创新题材“采取图文并茂形式,要求图片生动形象”;翻译组组长扎西罗吾和组员们交流读物的概念新译法新表达,力求通俗易懂;影像组组长祥秋多吉带领组员四处奔波收集素材译制影像作品……务实的工作作风,无不流露出他们对孩童们深深关爱之情。
编译读物,严谨认真是关键。这是编译者们接手此项工作后的共识,对此,双语读物的翻译流程也有严格规定:初译、改稿、核稿、初定稿,经审查组人员通读、改稿、集体讨论、解决疑难……十几道工序环环相扣,形成完整链条。“虽然时间紧迫,但工序一道也没少。”州编译局幼儿读物办公室负责人何布甲告诉记者。
他们用“较劲”的态度,对待读物中的一字一句。“较劲”与“求真”,成为编译者们出色完成编写56套双语读物任务的“金刚钻”。
全心投入倾情奉献用忘我情怀展示风采
由于藏族语言方面的差异,编译者往往面对着如何选取最佳翻译方案表达民族特色、增强译文可理解性的“升级版”考验。
“在编译过程中,我们确实遇到很多困难,地方性语言与藏文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我们经常为一个词语翻译要翻阅很多书籍,交流探讨很久,力求准确表达到位,学生易读易懂。”扎西罗吾告诉记者。
藏语上的差异,以及藏汉语言障碍,增加了编译工作量,加上人手短缺、时间紧迫等原因,编译者们往往是废寝忘食地工作,除平时正常工作之外,他们经常利用晚上、周末等休息时间来编译读物。
“虽然工作量大,但是我们一直力求高质量,双语读物基本按孩童们语言习惯,对知识点进行再创作,对趣味点进行再加工,做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便于学生阅读。”何布甲介绍。
据了解,首批藏汉双语读物中,除编写有符合阿坝州民族文化的读物,还翻译了阿坝州本土作家阿来《孽缘》《奥达的马队》等作品。目前,32套读物已经出版发放。56套读物中涉及编写类13本,绘本类10本,翻译类33本。
“为了编译作品能够让孩童们喜欢,我曾去过几所学校,和老师沟通、与学生交流,了解孩童们的兴趣和爱好,也根据学生的要求,编译出了他们兴趣比较浓的故事。”何布甲说道。
编译工作告一段落,出版工作接近尾声,双语读物将陆续送达孩童们手中。正是编译工作者用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忘我情怀,筑起了孩童们快乐成长的精神乐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袁娜王和斌)今年以来,州工商局强化网络市场规范监管,净化网络市场环境,扎实有效地推进网剑专项执法行动,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效。据悉,在此次专项行动中,阿坝州充分运用网监平台,进一步加大了红...
阿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阿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