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杨骁 记者 杨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1小时医疗服务圈建设。”这事关民生的举措响彻于与会代表、委员的耳边,受到了全州各族群众的热议。与《报告》一脉相承,委员的“金点子”成为本次会议的亮点,他们积极为百姓“代言”,为事关民生的议案、提案“呼吁”,处处体现着委员们的深深为民情。
在州政协十三届阿坝州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分组讨论会上,有着30年基层卫生工作经历的州政协委员、州医院副院长刘义芳说,州委、州政府决定打造1小时医疗服务圈,着实践行了执政为民的理念,是一项“民心”工程,对维护藏区稳定起着积极的作用。对打造1小时医疗服务圈,经过调研、走访,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委员建议】 如何把“圈”画圆 怎样让“圈”转动
1小时医疗服务圈,阿坝州没可借鉴模式,外地是围绕优质医疗资源做文章,而阿坝州需要解决的是基本医疗。外地是“一号难求”,我们是“一医难求”,阿坝州要解决的是广大农牧民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到看病的地方。
怎样把“圈”画圆?怎样让“圈”转动?
把1小时医疗服务圈想像成一条“龙”。首先应该是从健全县、乡、村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着手搭建“龙”躯体;二是找准着力点让“龙”动起来;三是强化人才培养保障“龙”有效运转;四是建立信息平台确保“龙”能协调运转。
搭建“龙”躯就是健全以县级医疗单位为龙头(包括民族医院),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需要按照各级医疗机构的标准化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全面分析和定位县、乡、村医疗机构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心。
让“龙”动起来就需要找准着力点。首先是利用新农合报销比调控、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推行分级诊疗。其次是加强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三送”、“三共享” 为核心的“双牵手”活动(送人才、送技术、送管理、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文化共享)。逐步形成县对乡、乡对村分级指导模式。再是巡回医疗常态化。同时开展健康教育科普宣传。还需建立有效的卫生应急保障机制,包括应急制度、应急队伍和应急物质的储备。
“龙”的有效运转就需要人。阿坝州的卫生人才严重匮乏,在引进、招录的同时,对现有人员通过“请进来、送出去、沉下去”等多种方式,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请进来”就是邀请外面的专家进来讲课,好处是受益面广,缺点是知识量小。“送出去”就是选派苗子进修学习,好处是提升快。“沉下去”是安排县域内专业骨干下基层开展传、帮、带工作。
如何让“龙”协调、有效的运转,这就需要信息畅通。信息平台建设是协调、有效运转的基本保障。打造一小时医疗服务圈需要一支能担当的决策团队,一支充满活力的组织团队,一支甘于奉献的实施团队。
【发言中】建言献策,一针见血碰问题
打造1小时医疗服务圈是 “坚持卫生为民,服务群众健康”的落脚点,是解决“看病难”,实现“能看病”、“看好病”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系统工程。而,就要有好的医疗资源和优质服务。
部分医疗机构不符合标准化要求。建议:财政给予相应配套。
按工作需求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建议:彻底清理原有设备,进行调剂使用或残值处理。财政预算为乡镇卫生院购置全自动血球分析仪等设备。
部分医院服务水平较弱。建议:大力推进医院的等级达标工作,以评促建是最便捷有效的医院能力提升方式。为了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达标后收费标准仍按原标准执行。
人员总量不足,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建议:尽快建立和完善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才激励机制。
业务水平偏低。建议:不能因人员总量不足就一味的降低门槛(护理人员影响不大),几年以后可能出现在编的做不了事,想要的又进不来的现象。
建立县域内医疗卫生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建议:尽早实现就诊、查询、健康档案“一卡通”。
6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由于养老保障机制、退出机制不健全。建议: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方式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实习记者夏姆记者袁娜)2月15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会议审查了州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州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州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审议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城乡基础设施管理条例(草...
阿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阿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