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汶川籍羌族作家袁庆学代表作《梁祝后传》《羌笛传》研讨会在阿坝州汶川博物馆举行。
《梁祝后传》《羌笛传》,以爱情故事为载体,介绍了羌族人的精神信仰世界,展现了羌族文化和羌族人民顽强奋斗的精神。自两本书面世以来,受到了各界极大的关注。研讨会上,大家分别从两部作品的内容、艺术形式、民族性、地域性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刻探讨,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也为作品的改进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这是自阿坝州汶川地震以后,汶川人民除了生活上的改善之外,在积极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家园方面的一大进步与提高。
《梁祝后传》乃是由羌族祖辈传下来的木刻本《飞凤鸣》改编的。笔者查阅了有关梁祝的资料,还未发现有《飞凤鸣》这样的木刻版本。若此本为孤本,它就具有填补梁祝文献空白和丰富梁祝民间故事的历史价值。袁的《梁祝后传》在忠于家喻户晓的《梁祝》的基础上,依据祖辈传下来的木刻本《飞凤鸣》,另辟蹊径,以其独特的视野,叙述了一段完美爱情的故事。在这本长诗中,作者更为突出了英台和凤鸣两位女子的形象,将阳刚更多的赋予了女性,让女性做那个时代所难之事,而将儿女情长赋予男性,以其独到的视角展现出了《梁祝后传》与众不同之处。这本集民间传说、传奇故事于一体,兼具道家神话色彩和朴素世界观的作品,在朴质的言语中,映射出了不朽的人性魅力。
《羌笛传》是一首关于羌族爱情传说的叙事长诗,以羌笛贯穿全诗始终,运用比和兴的艺术手法,串联起少数民族的男女主人公沙拿特些和阿娜思加的爱情,体现了羌族人在追求真爱和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对爱的理解和忠贞以及生生不息的顽强斗争精神。这首长诗既具有民歌的一般特色如神明崇拜、喜押韵、朗朗上口等特点,也独具羌族的民族特色如苕西、根巴特经等羌人传统文化。在这首长诗中,还较为完整的反映了羌族古老、复杂而又神秘的精神信仰世界,让我们在简单的故事中了解到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
袁庆学在灾后重建的这几年来,为了防止阿坝州羌族文化遗产不在自己手中遗失,夜以继日,不辞辛劳,积极面对着各种困难,从而创作出了这两本非常具有阿坝州羌族特色的《梁祝后传》《羌笛传》。从而很好的记载传承了阿坝州羌族的文化遗产,这种精神与价值观是值得阿坝州广大群众学习的。
这两本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书受到了干天全(四川省写作学会执行会长、四川大学教授、评论家)、涂鸿(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研究会秘书长、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李国仁(作家、诗人、《中国乡土文学》杂志主编)等多人的关注和高度评价。众人的肯定,是对袁庆学这位羌族作家、诗人的鼓励,期望作者能够继续以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写出更多具有羌族特色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羌族文化和羌族精神。
新闻推荐
关于阿坝州2015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及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有关事项的公告
阿州财会〔2015〕1号根据省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四川省2015年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日程安排及有关事项的通知》(川财会[2015]2号)文件的要求,现将阿坝州2015年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阿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阿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