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义权
门头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西北部,辖域面积10平方公里。她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史书多有记载,明朝蒋一葵著《长安客话·酌中志》中称:“下碧云循故道而南,约十里许,曰门头村。盖此地为西山门径,故名。”袁宏道有诗记述:“探春犹记出青门,先问门头第几村”。清朝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中称:“门头村郊西八里许,以其地为西山门径,故名。”
门头村现有汉、满、蒙、回、藏、苗、土家共七个民族,在这七个民族中,藏族尤为被史学界及民俗界关注,成为讨论的热点。2010年11月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开始,经过这次普查登记,发现门头村只有一名村民登记为藏族,但其祖上并不在原门头村小营居住,那《清史稿》和村周边几块御碑记载的清乾隆十四年和四十一年两次安置的金川(藏族)人去哪了呢?在短暂的两百多年中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消失了呢?作为土生土长的门头村人,带着种种疑问,开始我的探访。
一、藏族来历,史料详实。
关于门头村的藏族,坊间老人们常常议论,门头村真的有金川藏族吗?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呢?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和村周边几块御碑的内容,本人四次到四川西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地区调查,走访了当地研究乾隆平定金川的民俗专家张诗茂(生于1946年1月)老人,查看了乾隆四十一年御制《平定金川勒铭噶喇依之碑》(此碑通高5.2米,共480余字),门头村历史上确有金川藏族的存在,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一份绘于1904年的三山五园图中,在西山健锐营辖域中明确标有金川番子营的位置。
《清史稿》(卷十一)记载:乾隆十一年十一月戊午,庆复奏大金川土司莎罗奔扰小金川。十二年二月,纪山奏大金川土司侵革布什咱土司,诱夺小金川土司泽旺印信。三月己酉,命张广泗进剿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十三年三月丁亥,命班第赴金川军营协商军务,谕张广泗、班第调岳钟琪赴军营,以总兵用。甲子,命讷亲经略四川军务。十四年春正月丁卯,以大金川莎罗奔、郎卡乞降,命傅恒班师,特封忠勇公。丙子,谕傅恒受莎罗奔等降。
至此,历经三年,一平定金川结束,耗银2000万两。
乾隆御制《实胜寺碑记》载:“去岁夏,视师金川者久而弗告其功,且苦酋之恃其碉也,则创为以碉攻碉之说,将筑碉焉。朕谓攻碉已下策,今乃命攻碉者而为之筑碉,是所谓借寇兵而资盗粮者,全无策矣,为之懑然。因忆敬观列朝实录,开国之初,我旗人蹑云梯、肉搏而登城者不可屈数,以此攻碉,何碉弗克?今之人犹昔之人也,则命于西山之麓,设为石碉也,而简飞之士以习之。未逾月,得精其技者二千人,更命大学士忠勇公傅恒为经略,统之以行,且厚集诸路之师,期必济厥事。
实胜寺碑亭,内有四方碑一通,碑高7.7米,分别镌刻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建于乾隆14年。
《日下旧闻考》录有《乾隆十五年御制番筑碉诗》一首,全诗如下,“番筑碉,筑碉不在桃关之外,乃在实胜寺侧西山椒。狼卡稽颡归王化,网开三面仁恩诏,叔孙名子不忘武,佽飞早已旋星轺。俘来丑虏习故业,邛笼令筑拔地高。昔也御我护其命。今也归我效其劳。
番筑碉,不惟效劳,尔乃忘其劳。魋结环耳面顤顟,嗜酒喜肉甘膻臊。但得酒肉一醉饱,浑忘巴朗卡撒其故巢。其妇工作胜丈夫,粉不能白沤尪且么。不籍绳墨与规矩,能为百尺森岧嶢。
番筑碉,侏离番语为番谣,扬声强半不可晓。大都慕义怀恩膏。亦不为汝慕义怀恩膏,我自两阶文德舞戚旄,偶肖汝制役汝曹,赉汝金钱为锦袍”。
《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三)录有《乾隆十五年(1750年)御制赐健锐云梯营军士食,即席得句(有序)》一诗,其序言说:“朕于实胜寺旁造室庐,以居云梯军士。命之曰:健锐云梯营,室成居定。兹临香山之便,因赐以食。是营皆去岁金川成功之旅,适金川降虏及临阵俘番习工筑者数人,令附居营侧,是日并列众末,俾予惠焉”。诗中说:“犹忆前冬月,云梯始习诸。功成事师古,戈止众宁居。实胜招提侧,华筵快霁初。餕余何必惜,可以逮豚鱼”。
乾隆中期,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已老,由其兄子郎卡主持土司事务。郎卡日益恣肆,攻掠小金川及革布什札土司,并拒绝四川总督的调解。
《清史稿》(卷十二)记载,乾隆二十九年八月壬辰,谕阿尔泰等晓谕绰斯甲布九土司会攻金川。(卷十三)记载,三十五年七月壬子,以小金川与沃克什土司构衅,命四川总督阿尔泰传集小金川土司劝谕之。三十六年七月壬寅,阿尔泰等奏小金川土舍围攻沃克什,命剿之。以小金川复侵明正土司,谕阿尔泰等进剿。三十八年十一月丁卯,阿桂等奏进剿小金川,攻克资里山梁等处,收复沃克什官寨。乙巳,阿桂等奏克复美诺,命进剿金川。卷十四记载,四十一年二月甲寅,阿桂等奏索诺木等出降,槛送京师,两金川平。
至此,历经10余年,第二次金川之战结束,耗银7000万两。乾隆四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乾隆帝在中南海紫光阁宴请阿桂等征讨金川有功的将领,并写长诗一首《四月廿八日紫光阁凯宴成功诸将士(有序)》:“绩宣西僰,洗兵波靖金川;凯叶南薰,锡宴筵开紫阁。旋跸举劳还之典,昨朝终解征衣;御楼受俘获之仪,诘旦全陈系组。上将归来是近臣,国朝家法万年循。解兵笑彼一杯酒,示译欣兹满座春。夷乐宁须闢僸佅?俘歌合此奏童侲(阿桂等所俘番童有习锅庄及斯甲鲁者,即番中傩戏也,亦命陈之宴次。
在《钦定回疆则例》第五卷中,有如下记载:“原例驻京番子等编为佐领入旗学习当差乾隆四十一(1776)年大学士等议定,现在驻京之两金川番子共计男妇一百八十九口,照依乾隆二十五年将驻京之回子编为佐领之例,编为一佐领,人于内务府正白旗,为内务府及理藩院所属,与包衣管领一体,定为骁骑校一员,领催四名,马甲额缺七十名。由包衣佐领下马甲内令占三十五缺,俟有缺出裁汰外,另添设三十五。-----伊等内有银匠、木匠、写字人四名,刻字画佛像喇嘛二名,共番子六名,交中正殿造办处,与京城匠役等一同学习行走。仍交内务府大臣等,于伊等内酌其明白去得者,拣派同本处马甲学习当差。伊等住房交管理健锐营大臣,于香山附近地方令其自行建造碉楼,其工食动用健锐营公项支给。伊等内既暂不得可用之人,于包衣官员内拣选妥善者带领引见补放佐领,俟伊等内有能办事者,再以番子等补放。其佐领图记,交礼部照例铸给。再现有留京能唱番曲、跳郭庄之番子二十八名。与前次留京番子杨苏等十一名,亦皆入于此佐领下,将现在杨苏等所食马甲钱粮十一副,亦作为此佐领之缺”。
“《清高宗实录》乾隆四十一年庚寅记载:两金川解到番子男妇一百八十九口,——至伊等栖止之所,请交健锐营大臣于香山附近,令其建碉居住。”
“原例香山居住番子等由健锐营约束管理,乾隆四十一年奉上谕:香山安插之两金川番子,自应令健锐营就近约束管理,所有新设之番子佐领一缺,已令该营前锋章京书臣补授。其旧有之番于所占内务府甲缺十一副及应得饷米,俱著统归该佐领办理,以昭画一。钦此”。
每逢节日、庆典,番子营的艺人都要被召入宫中,在太和殿表演独特民族歌舞,表演的节目有音乐、舞蹈、杂耍等。据《清宫史续编》载:“恭遇万寿圣节正庆及元旦----内务府官引----金川番童陈百戏。-----金川番童等各杂技,毕集袛候。
以上记载说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朝将被押送到北京的大小金川番民—百八十九人编为一个佐领,归入内务府正白旗,加上唱番曲跳锅庄的二十八人以及第一次金川之役后留京的修筑碉房的十一人,该佐领共辖金川藏族二百二十八人。他们归入旗籍,成为内务府三旗中的旗人。实际上在门头村小营形成了一个金川番人居住区,即金川番子营。
二、金川古曲,专家解题。
2014年5月13日晚我拜访了海淀区著名文史专家严宽老先生,就上世纪有学者到门头村采访小营原住老人,并录制了一首歌曲一事进行了了解。严老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著名历史学家邓之诚的孙子邓光辉到门头村采访了小营原住老人郎志广(祖居小营,与笔者的爷爷曾在一个生产队上班,也是多年的邻居,爷爷曾几次说过他们在一起劳动时,郎志广曾说过他们祖上的事情。),老人唱了一首名叫《阿冻国》的歌,邓光辉听不懂,录音后,便找到严老,请严老帮助找人鉴别,严老建议他到中央民族学院找藏语专家阿旺教授帮助鉴别,阿旺教授听完录音后说:“这是一首藏族歌曲,歌词大意是:金川啊我美丽的家乡,我时刻怀念你----”。
三、言传习俗,前人叙说
另据1981年5月门头村村民伊长林老人(时年72岁,祖居小营。笔者与伊老是祖辈的邻居,跟随采访时也曾亲历。)讲述,他的祖上每到冬仨月,都练习歌舞,选出好的过年时进宫表演,表演的节目共五个,耍狮子、四季路(一种背弓穿靴表演的舞蹈)、舞童(儿童表演的歌舞)、大庄锅、还有一种记不清了。他们居住的地方有碉楼、营墙,居民不随满俗,这地方叫小营,来自大小金川。(老人所说的四季路和大庄锅有可能因时间久远,家中祖上老人口传有误,笔者注。)
四、千里之遥,共同特征。
1、民居风格:金川地区的房屋多为石木起脊覆石片瓦结构,村周边多有碉楼。小营的建筑物与金川的建筑极为相似,我亲眼见过在门头村西一家居民的白色外墙壁上绘有宝瓶图案(也可能是偶然);
2、建筑遗存:在解放前,门头村一带建有方昭、圆昭、藏式过街白塔(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曾到小营考察此塔)等
3、文化传承,同舞锅庄:金川嘉绒藏族跳锅庄舞,小营居民的祖上也跳锅庄舞;
4、家属安置地:乾隆两征金川后家属的安置地有明确的记载和碑记,并集历史资料、碑记物证、老人世代传说和特征比对,门头村历史上确应有金川嘉绒藏族的存在。
“来远斋”位于门头村西侧,坐西朝东,用汉白玉建造,枋柱刻有乾隆御制楹联,斋内立一石屏风,刻有乾隆诗一首,诗中记录了平定金川及建立健锐云梯营的事情。
综上所述,我认为可能是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动荡等各种原因,许多人已不记道,二百多年前小营那些来自遥远雪域高原上的金川人了。
但这只是我个人的考证,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但是,不管什么民族,都是我们中华大家族的一员,我们要始终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都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团结一心,共筑伟大的中国梦。
(作者为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门头村村委会主任)
新闻推荐
■唐远勤韩玲是我今年在达古冰川参加阿坝州作家培训笔会上认识的,之前我从来没想过会认识她,也从来没有想到过我会如此认真地阅读她的文字。因为先知道柴静的《遇见》,后来知道金川有个韩玲,出了一部...
阿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阿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