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2013年度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游志胜
□本报记者 张岚
4月4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拄着拐杖上台领取省科技杰出贡献奖的游志胜,受到全场最热烈的掌声。今年1月,他曾凭借“面向高端训练和体验服务的全景互动视觉合成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我们这一代,能做对国家有意义的事,会特别珍惜。”今年69岁的游志胜仍然坚持每天8点半到办公室上班。他先后主持我国第一套“航管雷达模拟机”“程序管制模拟机”“各级军航管制中心”等大型计算机应用系统产品。他领导的上市企业——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被称为“空中管家”。
围绕需求做研究
记者:您是怎么进入空中交通管制技术研究这个领域的?
游志胜:我在川大学的是半导体物理,去美国学的是计算机,应该说跟空管技术还是有一定交集,但直接原因还是机缘巧合。1983年我刚从美国留学回来,在一次交流中了解到,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管专业需要一个雷达模拟机来训练,当时国内还没有能力制造这样的设备,而国外进口设备要价两三百万美金。经过仔细分析考察,我们向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主动请缨开发这项技术,并得到他们的资金支持。
目前,以这套设备为核心,经过不断完善的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已占国内九成市场。
记者:从空中交通管制技术开始,您一直都是面向市场需求进行研究?
游志胜:是的,一开始就想得很明确。主要有两个原因使我比较坚定。首先,作为上世纪80年代公派出国留学的学生,我们的确感受到国外应用技术上的发达与先进,让人很震撼。回国之后,发现国内也正处于各方面亟待发展的阶段,最需要的肯定也还是应用技术,关起门来搞研究没有意义。
其次,跟我的个人经历有关。我出生在1945年,1963年进入四川大学,大三那年去了农场锻炼,之后在阿坝州度过8年时间,工作是修理广播站的收音机和高音喇叭。36岁去美国留学的时候,我的专业指导老师比我还要小5岁。回国开始做空管技术研发时,我已近40岁。因为这些经历,所以特别觉得时间宝贵。如果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对国家和社会有实际意义,那么能多做事的时候就总想要多做一点。
55岁开始创业
记者:成立川大智胜公司的时候,您已经55岁了,是什么想法促成您创业?
游志胜:2000年左右,虽然我们主持研制的第一代航管雷达模拟机项目取得很好的效益,但学校领导和我们整个团队都已经意识到:以普通高校为主体去闯市场,将受到诸多限制。最直接的影响是,很多只能批准给企业的资质,研发团队无法取得。
于是,我带着几十个团队成员成立公司,获得一系列资质,开始承担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公司也逐渐从一家校办企业成长为国内空中交通和地面交通管理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软件和重大装备供应商,并于2008年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去年,川大智胜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26%。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您有什么感受?
游志胜:最大的感受就是,产学研之间,必须要深度融合,绝不能止于“企业有什么研发需求,就去找个院所签技术合同。”
在川大智胜,实验室和市场从一开始,就是紧密相连的。目前,我们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一个团队同时管理研究型大学里的两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一个创新型上市公司。学校提供人才资源,实验室提供科研条件,企业做推广应用。这种体系的优点是可以保持创新的连续性,而且可以根据产品的市场表现,及时做出研发对策的调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向朝伦“想为家里减轻负担,怎样报考免费师范生?”“家庭经济困难,如何申请国家奖学金?”高考结束,本报近日陆续接到一些学生或家长打来的咨询电话。贫困家庭学生很想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实现自...
阿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阿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