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人像
玉璋上的人像
成都别名“锦城”,从汉唐开始,就已经是世界织锦之都。成都出产的蜀锦,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往沿线国家。那么,丝绸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解码文明
青铜立人已穿上了丝绸?
2001年2月,在成都城西,古蜀国的都邑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震惊业内。金沙遗址出土了1300余件青铜器,其中最特别的,就是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头戴太阳帽的小铜立人像。
这件青铜立人像只有巴掌大小,插在一件青铜底座里,通高只有19.6厘米。小青铜立人像身穿单层的衣、裳相连的中长袍,袍至膝部,腰间系着一条腰带,腰带上还斜插一根短柄杖,杖头像是一个拳头。这件小青铜立人长得很健硕,双臂浑圆,右臂有凸起的突棱。双手腕上都套着腕饰,两只手指尖相扣,双拳中空,形成直径约0.5厘米的穿孔。
小青铜立人身上穿的衣裳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丝绸吗?
在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件玉璋上,还刻画有一跪坐人像肩上扛着一根象牙的图案,人像头上戴冠,身着长袍。象牙是古蜀王国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物品,那么这个参加祭祀盛典的人,身上穿的长袍是丝绸质地的吗?
根据传说,古蜀人养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蚕丛的时代。蚕丛,是古蜀人心目中的祖先,据说他是一位养蚕专家。传说中,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左衽,居住于岷山石室中。
巧的是,考古学家发现,古蜀的先民,真的来自岷山。距今6000年-5500年前,一群人从黄河中游迁徙到现在的茂县营盘山,几百年后,他们进入成都平原。如果蚕丛王的传说是真的,那么古蜀人养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
学会了养蚕的古蜀人,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了纺织丝绸?
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件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其手势与后来发现的金沙青铜小立人如出一辙,都是双拳中空,形成穿孔。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穿了三层华丽的长袍,最外层的衣服非常光滑,考古学家认为,很可能是丝绸或者锦帛。
从时间上来说,三星堆文化在前,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在后,如果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已经穿上了丝绸,那么金沙的青铜小立人穿的又是什么材质的衣裳呢?
不拼颜值拼发型
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里,青铜小立人站在聚光灯下的展台正中,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虽然他的个头不足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十分之一,但威风凛凛的势头却丝毫不逊。
小青铜立人的头饰表明了他的不凡,他头上戴有一道环形帽圈,十三道弧形光芒沿着帽环周缘呈反时针旋转,形如太阳的光芒。脑后垂有辫发,辫子为并列的三股,当垂至后背中部时,有一宽带将三股合为一束,再拖至臀部。
金沙遗址博物馆还出土了12件石跪坐人像,他们比青铜小立人略高,赤身裸体,双膝跪地,双手被绳索反绑在身后。他们的脸形方正瘦削,颧骨高凸,高鼻梁,大鼻头,大嘴巴,耳朵还有穿孔。最奇特的是他们的发式:头顶的头发从中间向左右分开,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两侧修剪得极短并微微上翘,而脑后的头发,却又被梳成两股长长的辫子,直垂在腰间。这些人像往往在五官上涂有朱砂,面部表情非常丰富:或悲恸,或惊恐,或平静,或苦涩,或茫然。
这些光着身子、被捆绑的跪坐石人,到底是殉葬的战俘,还是古蜀国的巫师?学者们争论不休。有学者认为,这些石像虽然被绑着双手,与青铜小立人一跪一站、一卑一尊,似乎有着迥然不同的地位和命运,但他们都编着辫子,应该是古蜀国的巫师,以石像代替真人祭祀于神前。
正因为三星堆和金沙的这一独特的身份标识——“发型”,有人说,“金沙人像的最大看点不是脸,而是后脑勺。”
有考古学家认为,辫发族为游牧民族,他们的活动范围广阔,流动性极强,古蜀国很有可能通过他们,与南方丝绸之路发生联系,他们带来了与欧亚大陆文明交流的气息。本报记者 汪兰 文/图
专家声音
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
服饰细节是认识古蜀社会构成极为重要的视觉资料
金沙遗址应是三星堆遗址消亡以后,成都平原上又一个新崛起的古王国,是古蜀文明发展阶段中的又一次辉煌。其后在经历了战国船棺遗址的发展之后,古蜀文明逐渐融入了统一的华夏文明之中。
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代表,是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政权和权力的象征。在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早在商周王朝已有了整套的青铜礼器制度,以此来体现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金沙遗址中也曾出土了1300余件青铜器,器物的造型、风格处处都表现出了当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这批青铜器中,有一件头戴太阳帽的立人像,它的发现又为古蜀文明增添了一道新的色彩。
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表示,三星堆、金沙遗址中出土了一些人物雕像或人物图案,如青铜大立人、青铜小立人、青铜神坛、青铜人头像、刻纹玉璋等为我们了解古蜀人的穿衣打扮提供了最好的实物依据,让我们得以穿越3000年与古蜀人的时尚风貌迎面相遇。从人物造型看,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立人像、青铜人头像的衣着有多种方式,人像的冠饰、帽饰、发饰以及衣服上的装饰纹样等都因人物身份和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彰显了其时社会分层的多样性。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人物明显不同的细节表达,为我们认识古蜀王国社会构成与阶层复杂性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视觉资料。
金沙遗址共出土了12尊跪坐石人像,这些石人代表着怎样的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身份?为什么会被捆绑?为什么要跪坐着?王方表示,目前学术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部分专家认为可能是战俘。仔细观察这批跪坐石人像,不难发现,在人像的雕刻过程中,重点是细腻刻画人物头顶上奇异的发式、脑后的发辫、绑手的绳索;渲染的是人像的跪姿及被反缚着的双手,其目的在于要交代这个可能来自于异族人物的身份,突出的是其臣服与卑贱低下和受奴虐的地位。
根据跪坐石人像的造型特征,也有学者提出了另外一种看法,认为跪坐石人像可能象征着古蜀社会的巫师形象,是当时举行祈雨祭祀活动的真实写照。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因气候多变,商王朝统治者经常举行各种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成都平原此时亦是灾害频繁,经常发生大旱和洪水泛滥。金沙遗址古蜀族雕刻的这些具有丰富象征含义的石像,在造型上“剪其发”“磨其手”,并具有“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的寓意。因此,它在祭祀活动中,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古代蜀人心目中可能是备受尊崇、身份特殊的偶像。
王方表示,以上这些看法,学术界至今都尚无定论,可以说关于跪坐石人像的文化内涵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们的发现为研究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蜀国的祭祀、宗教活动、族属关系、风俗习惯以及当时社会等级等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新闻推荐
编者按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
茂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