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羌彝文化走廊位于中国西部腹心,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廊道。如何展开对藏羌彝文化走廊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就成为了当下关注的焦点。10月27日,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共同主办的“藏羌彝文化走廊非遗保护研讨会”,在阿坝州茂县召开。
来自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等三十余名藏羌彝文化走廊四川省区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当地有影响力的非遗研究人员或保护工作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藏羌彝走廊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展望,藏羌彝文化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等方向进行了深入研讨。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杨嘉铭在发言中指出,“民居建筑特别是村寨建筑,不仅仅是供人居住,还有很大的文化挖掘潜力,许多民间故事、舞蹈、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村寨中产生的。”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李锦教授,通过非遗文化展演的事例,论证了“民俗活动大部分以仪式形式呈现,民俗的传播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好的方式”。李锦认为,非遗保护所有的展演,实际都是对非遗文化的再塑造。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杨正文教授重点讲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诉求、范围和存在的问题。
此外,来自四川大学的毛建华、江玉祥,四川民族研究院的耿静等专家分别就川西民族走廊、羌族民俗节日的保护等问题宣讲了主题报告。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实习生孙屿阳
新闻推荐
回到驻地,又开始对自己的提案进行修改。在讨论小组会上,积极建言献策来自茂县的王帮红委员是一位基层教师。作为新当选的州政协委员,今年“两会”她带来了“激励教师安教乐教,鼓励教师终身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