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墩古城遗址 周明生 摄
三星堆古城聚落结构图制图/高翔
宝墩古城墙周明生摄
新津宝墩古城遗址
古蜀文化创造者通过“藏彝走廊”来到成都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算作古蜀文化的晚期,与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相比,这个时期内,古蜀国的文化有了新的特征。
这个转变的背景是从西周晚期开始,中原地区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战争逐渐频繁,“为了应对这种变化的国际形势,古蜀社会开始转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蜀王国的社会形态与观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三星堆文化到宝墩文化的突变是怎样的?早期的巴人是如何西迁进入四川盆地,以及川东地区又是怎么成为巴人的势力范围的?……带着这些问题,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章华先生。
春秋战国时期
古蜀文化融入中原文化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章华说:“为了应对战争这样一个新的形势,古蜀社会的政权做了一个巨大的调整,当时,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时期的神权政治已经衰微,取而代之的是世俗军政权。蜀王就是最高的军事首脑,下面各层官员是大大小小的军事长官,统领整个社会。”
当时,蜀国没有专业军队,但是每一位古蜀儿郎,都是军人,平时劳作,战时出征。在这个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很多兵器。”也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统治者无暇顾及各种宗教祭祀活动,因为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直到公元前316年蜀国被秦国所灭,古蜀国也没有再生产像三星堆和金沙那种因神权而生产的、华美的青铜器、玉器等等,青铜被用来制造武器,相比祭祀礼器,武器要实用得多。
“当时有些从中原、楚地流传过来的青铜器,一般都是贵族才用,并且把这当做是他们炫耀自身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方式。”
江章华补充说,在这个时期,古蜀文化内部并没有像宝墩文化到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到十二桥文化的那种突变。这一时期考古发现最多的,就是墓葬,最具特征的葬具是船棺。“迄今为止,发现最大规模的船棺葬,就是2000年在成都市商业街发现的船棺墓葬群。从很多角度推测,这是战国早期蜀王家族的墓葬。”
江章华说,这个墓葬有被盗的痕迹,墓坑里放着大大小小30多具棺木,都是用楠木制成的。墓葬里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漆器,漆器是当时的奢侈品,上面的纹饰还仿造了中原青铜器上的纹饰。而且考古还发现,墓坑的上面还建有陵庙,可能当时还有看守的人,并且定期会举行祭祀活动,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个墓葬的主人身份非同一般。
公元前316年,蜀国为秦所灭,大量蜀人被迫南迁,而秦国则迁了大量中原居民移民四川,蜀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与中原文化进行融合。西汉初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蜀文化最终融入了汉文化中。
通过“藏彝走廊”
宝墩先民从岷山来成都
巴蜀文化中,三星堆文化之前是宝墩文化,距今约4500年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章华说,学者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宝墩文化中的这些人,是从哪儿来的。在古蜀人的传说中,一直有说法是他们是从岷山上来的,所以考古学者们将考古发掘的阵地,转移到了岷江上游。
200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什邡桂园桥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存,距今约5000年左右,这也是成都平原发现的最早的史前遗存。“什邡桂园桥遗址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靠近龙门山,出土的陶器、细石器与川西高原茂县营盘山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十分相近。”江章华说。除了陶器、石器,两者还一个共同点:种植小米为主。
从2000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州文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的考古人员调查发现营盘山这处台地以后,在2002年、2003年和2006年多次对其进行发掘,考古发掘出了房址、灰坑、窑址等遗迹,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等。“通过C14年代测试,再结合与相关考古学文化的比较,营盘山这处新石器文化的年代距今5000年前后。”江章华补充说,“考古材料显示,营盘山的先民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种植小米为主,还饲养了猪、狗、黄牛。猪最多,是先民们稳定的肉食来源,狗是狩猎的帮手,黄牛很少。”
茂县在什邡西北,地处西北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这个高山峡谷是一条人口迁徙的重要通道,后来的“藏彝走廊”,就几乎位于这个地带上。桂园桥一期遗址的年代在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文化与宝墩文化之间,那么宝墩文化的创造者们会不会是通过这个通道,从岷山地区来到了成都平原呢?江章华是认同这个观点的。
他说,研究发现,宝墩文化与营盘山新石器文化和什邡桂园桥遗存之间有许多的相似性,比如陶器制作上,都主要是泥条盘筑和手制,在装饰上,也有一些共同特征。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松涛)9月3日,记者从茂县宣传部获悉,中国首部羌药谱《尔玛思柏—中国羌药谱》出版发行。该药谱的出版改写了“羌无药书”的历史。这部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尔玛思柏—中国羌药谱》是羌...
茂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