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康市是典型的高原民族贫困地区,全市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可谓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如何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稳步发展、村级资产的持续增长、运行质量的逐渐提高是该市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背景
2014年以前,马尔康市有集体经济的村只有3个,主要分布在公路沿线乡(镇),且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下;同时,有24个专合组织在县农业局注册,其中种植业16个、占73%,养殖业8个、占33%,以种植蔬菜、菌类为主,覆盖9个乡镇12个村,拥有成员1293名,带动农户1410余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0%。总体来说,农村专合组织范围窄、规模小、辐射带动力不足,辖区内24个专合作组织村集体都没有提留收益,都属于农户收入,村集体账户存留合计331余万元,涉及51个村,但自主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村不足5%。
去年以来,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马尔康市相继出台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产业扶持政策》《小额贴息贷款政策》等政策性扶持文件,计划投入资金财政7685万元帮助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两年中,先后投入财政资金4885.13万元,发展了包括中蜂养殖、藏香猪(生猪)养殖、牦牛养殖、跑山鸡养殖、中药材种植、羊肚菌种植、大棚蔬菜、特色水果、特色旅游产业等134个特色村集体经济项目,实现了105个村“村村有村集体经济”的目标,全市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438.47万元以上,实现了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经济指标退出目标,切实保障脱贫不返贫的持续性,为农牧民群众过上“四好”新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
以“产业+组织” 确保集体经济持续发展
盖好新的蜂房,灌入浓稠的蜂蜜,用石块稳稳地压在蜂房上……近日,卓克基镇纳足村养蜂“职业经理人”夏加带着蜂农们忙活,为蜂群越冬做准备。“只要科学规范饲养,明年收入肯定会翻番!”
夏加如此自信的背后,正是马尔康市积极探索高原地区农业合作社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支撑。去年6月,夏加当上养蜂“职业经理人”,半年净利润3万多元,而纳足村村集体也增收9.6万元。该村的养蜂业从“副业”变为“主业”,成为贫困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
近年来,马尔康市各村使用政府补助资金或村民自筹资金注册合法组织,以“农户+支部+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影响力和利益辐射面不断扩大,探索出了一条发展集体经济的特色之路。
截至目前,全市已成立专业合作社112个,总注册资金达6751.8万元,入社社员达5100余户,覆盖了乡村旅游、中药材种植、蔬菜种植、中蜂养殖、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辐射带动6500余户农户脱贫致富,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以“产业+资金”
确保集体经济资金保障
为实现***精准脱贫,马尔康市出台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产业扶持政策》《小额贴息贷款政策》等政策性扶持文件。为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马尔康市委、市政府根据各村选定的项目情况,每个村给予了5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产业资金扶持。
2016年以来,该市共安排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4634.42万元;在29个贫困村均建立了30万元规模的产业发展基金,对贫困户发展产业和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给予了资金支持。2016年以来,全市共对770户、2810人给予了952.37万元产业资金扶持。设立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对19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了831.8万元小额信用贷款支持。
以“产业+能人”
确保集体经济管理有序
“自从余书记到我们村上任以来,为老百姓脱贫致富出谋划策,为争取项目资金东奔西走,带领大家学习养殖技术,还给我们发放青脆李、核桃树苗……”说起村里的“第一书记”余勇,松岗镇丹波村的贫困户们打心眼里觉得满意。
余勇自担任丹波村“第一书记”以来,以村情为基础,找准了该村地处高半山、交通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与收入渠道单一的现实,带领村民立足该村距离市区近、气候宜人、风光秀丽的实际,提出“种植+养殖+旅游”的发展模式,实施奖补扶持产业发展,同时按照“公司+村‘两委\’+农户”和订单式养殖发展模式,推进雪山兔、犏母牛、中蜂和藏香猪养殖发展与良性互动,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称赞。
为帮助贫困户如期脱贫,马尔康市委、市政府层层帮扶,示范推进,协调“五个一”帮扶力量,统筹各相关部门,从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开展帮扶,建立集体经济帮扶责任机制,扶持一批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集体经济项目。同时,发动乡镇党委书记层层领办,持续推进,领办全乡集体经济发展责任,班子成员分别包一个村的集体经济进行打造,村党组织书记领办一个具体项目进行推进,做到每个项目都有人抓、有人管。
以“产业+制度”
确保集体经济规范运行
在松岗镇丹波村,“第一书记”林良举时常与村“两委”组织老百姓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商讨决定集体经济的运营管理和分红事宜,这仅仅是马尔康市村集体经济制度良性运行的一个缩影。
马尔康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着力发展集体经济,大胆探索创新路径,提出发展集体经济“六有”:一有合法的组织,要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论是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公司制企业都必须在法定机关登记注册;二有独立的财务,村集体经济要单独建账、单独管理和核算与村“两委”的财务应截然分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准确核算集体经济的成本、收入和利润并依法纳税;三有运营的人员,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的管理运营体系,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事,管理运营人员的聘任应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四有约定的章法,要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办法,完善运营管理制度,如:管理人员怎么聘,报酬是多少?项目怎么选,成本怎么算、利润怎么分?五有盈利的项目,选择项目时,应充分论证拥有的资源条件、交通条件、资金数额和市场需求等情况,以能保本又能够赚钱为标准,避免干亏本的买卖;六有倾斜的分配,在村监委会的监督下,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研究制定集体经济利润分配办法。
“六有”制度的建立实施,为该市集体经济有序有效规范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产业+项目”
确保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面对全市还存在“空壳村”的现状,马尔康市委、市政府支持全市各村的经济发展与当地实施的项目捆绑起来,将项目作为“磨刀石”解决“第一桶金”的难题。
马尔康镇俄尔雅村以村“两委”名义用140万元的价格流转4亩土地,投资2000万元修建俄尔雅村综合市场(全村213户村民集资1070万元、村集体资金16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10万元)。马尔康镇菜农二村以公开招拍挂方式出让集体土地4117.3平方米,由四川荣信置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开发建设“荣信·世纪康城”项目,并配建4600平方米给菜农二村作为集体资产,建成后采取租赁承包方式进行运营,预计年收入在70万元左右;加之已有的村固定资产(蓝天假日宾馆1130平方米、洗车场400平方米、停车场200平方米、摩托车维修站3000平方米,资产约1000万元)租赁每年收入36万元,两项经营性收入预计人均可达到2928元。
该市支持各村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推广发展新品种,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实现 “建一个合作社、兴一项产业、富一批群众”的目标。2017年,通过“万亩中藏药材种植及深加工基地”建设,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以上,其中全市流转土地740亩,群众实现土地流转费收入51余万元;实现务工收入18余万元;带动贫困户210户,贫困人口48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1300余元。
以“产业+分配”
确保集体经济惠民增收
马尔康市各村“两委”在乡(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下,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制定集体经济利润分配办法,收益分配比例适当向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倾斜,保障贫困户顺利“脱贫摘帽”。
松岗镇直波村充分整合产业发展、旅游建设等项目资金202.2万元,利用21亩村集体土地修建自驾游营地,通过招租的方式于2017年开展经营,每年租金为11.6万元。同时,采取1:3:6的比例进行利益分配,“1”为贫困户发放红利、“3”为村集体经济累积、“6”为村民发放红利”。同时,按收益分配制度将一部分资金分配给专合社社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来的好处。同时,留存部分资金投入到集体经济扩大再生产,确保村集体经济稳定、健康、科学、持续发展。
·方雪周德丽马莉泽尔登杜朝云李联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实习记者姜国春泽仁那么记者颜天杰)10月27日,2017年前三季度阿坝州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在马尔康市召开,州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17年前三季度阿坝州经济形势向各界新闻媒体进行了发布。前三季度...
马尔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马尔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