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丽
盛夏时节,走进马尔康,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目之所及,让人欣喜。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9.97%,省环保厅按新标准对全省21个市(州)的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价,并统一按6项指标综合指数进行了排名,马尔康领跑全省,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
近年来,马尔康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富裕和谐马尔康的总体部署,坚持立足生态谋发展,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省级生态县和国家级生态县及川西北最佳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宜居地”的总体目标,提出打响绿色生态县区域品牌,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如今亮丽的风景、良好的生态,让这座高原小城愈发魅力四射。
城区造“景”打造生态新城
一条条街道宽敞整洁,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穿梭于马尔康县城,随处可以感受到城镇化的律动和生态新城的魅力。
“清晨伴着鸟鸣早起,清新空气陪伴一整天,就跟生活在景区一样。”居住在大郎足沟的杨志对现在的生活环境非常满意。以前,大郎足沟的建渣场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去年,该县对大郎足沟建渣场进行清理并督促其关闭。“现在每天早上、晚上都有很多人在这里跑步、锻炼身体。”市民对马尔康的生活环境给予了充分肯定。
通过多年绿色生态县建设的探索,马尔康人意识到,生态破坏容易恢复难,要建设绿色生态县,保护好马尔康的青山绿水,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近年来,马尔康县生态项目扎实开展,今年,投资500万元的大郎足沟水源地保护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90%;投资5379万元的阿底新区日瓦坝桥梁、河堤及园林绿化建设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50%;投资2944万元的日瓦坝片区市政道路及基础设施(一期),已完成工程量的10%;总投资金额2969万元的日瓦坝片区市政道路及基础设施(二期)已完成工程量的70%;城市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工程任务为拆旧建新200套。目前城区生活污水日收集5600吨,平均日处理2562吨,集中处理率达45.7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规划为4平米/人,实际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0.16平米/人,城镇化率达48.9%……
绿色生态之花在梭磨河畔绽放,马尔康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留住了绿水青山。
农村治“污”升级美丽乡村
“以前路上鸡屎牛粪到处都是,整个村庄环境都很差。自从建了垃圾处理池等设施,村民们爱干净讲卫生的意识增强了,村里环境好多了,苍蝇、蚊子也少了。”70岁的代基村村民王仕老人告诉笔者。
据悉,近年来,马尔康县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全面完善,修建公厕、新建排污管网、设置村级保洁员、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垃圾处理焚烧池,有效解决了农村脏乱差问题,极大地改善乡村面貌,为群众营造了宜居环境,群众文明素质不断提升。今年,该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资金、资源、项目的整合力度,采取既整体推进又突出重点的建设方式,计划投资3223.8万元,规划完成全县15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如今,房子干净了,路也干净了,空气比以前好了,人也越来越有精神了。”王大爷高兴地说。藏族风格的特色民居,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农村新貌逐渐呈现,马尔康“蓝天、碧水、青山、绿地”的人居环境梦已然实现。
产业向“绿”守护碧水蓝天
生态就是效益,环境就是生产力。马尔康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后发优势,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定位,以绿色理念促进绿色发展。
位于毛木初的“樊家菜农家乐”已开张近一年,李老板满脸笑容地说道:“农家乐总投资60多万元,现在成本已基本收回。我们提供食宿一条龙服务,食材基本上都是本地的绿色食品,吸引了州内外不少游客。”目前,该村有农家乐13户,养殖中锋400箱,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9200元。
去年以来,马尔康县重点对梭磨乡毛木初村整体乡村旅游发展及“农家乐”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同时,对各乡镇乡村旅游接待示范户进行升级打造,并协助卓克基镇西索二队开展嘉绒生态文化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一个个旅游项目的开发,推动着马尔康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该县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工业项目引进过程中,该县坚持拒绝高污染、高排放项目落户。新引进的企业项目在办理相关手续前必须经环保部门预先评审,对其选址、原材料、工艺、产品等进行全方位评估,经环保部门评审合格后才能落地投产。近年来,全县建设项目环评率100%、安全饮用水源达标率100%、“12369”环保专线投诉处理率100%。
新闻推荐
马尔康县“第五届嘉绒锅庄文化旅游节”公告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马尔康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再次唱响“嘉绒锅庄的故乡”、“高原明珠”和“康养之城”等马尔康文化旅游品牌,提升马尔康在国内外的知名...
马尔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马尔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