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杨骁
记者 杨刚 颜天杰 潘金燕
近日,国家发改委会同环保部、国土资源部等10部委发布的《关于印发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名单的通知》中,批准了30个市州、113个县(区)作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四川省21个市州中,唯有阿坝州榜上有名。
“群山青绿欲滴,草原广阔无垠,乡村天然氧吧,清馨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几乎每个到阿坝州的外地人,都会不禁感慨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走进阿坝,无论在曾经的地震灾区,还是在牧区草地,沁人心脾的是洁净的空气,映入眼帘的是风姿绰约的碧水青山,到处充满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景象。
州委十届五次全会定下了这样的基调:阿坝州将立足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优良、生态资源富集的最大特点,突出发展绿色循环工业、有机农业、文化生态旅游业、清洁能源和特色文化产业,全力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一年多来,阿坝儿女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铿锵前行。阿坝州始终坚持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充分利用生态核心优势发展经济,通过经济发展再反馈于生态,推进经济与生态双向互动、同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取得了显著成效。
摒弃传统发展方式
掀起“绿色经济革命”浪潮
地处林海深处的马尔康县卓克基镇西索村,浓郁民族风情的民宅掩映在群山之中,游人络绎不绝,前来领略“精品旅游村寨”的风采,感受天然“氧吧”的舒心。
九寨沟县郭元乡,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了沼气池,既实现了牲畜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又使当地群众用上了清洁能源,减少了对森林的过度砍伐,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沿着蜿蜒盘山路,来到金川县卡撒乡色尔岭村。坡耕地上,漫山遍野的葡萄林蔚为壮观,一排排葡萄树整齐地挂靠在葡萄架上。葡萄地中间,散落着大大小小面积不同的圆形蓄水池。这些蓄水池正是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秘诀。金川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水土流失治理,让卡撒乡面貌焕然一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悄然改变着这里的一切,让这里的山更青了、水更绿了。
……
宜居宜业宜游,村美民富。“美丽乡村”、“全域景区”正成为美丽阿坝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这正是阿坝一脉相承的绿色施政理念结出的“累累硕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阿坝州工业产值的90%以上靠砍树支撑,被形象地称为“木头财政”。肆无忌惮地挥霍有限的自然资源,使作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阿坝,陷入了经济发展、生态破坏的无序循环中。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阿坝从经济快速增长的“阵痛”中猛然惊醒,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从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到加快国家级清洁能源核心示范基地建设;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吹响“生态立州”号角到全面部署生态文明建设……阿坝州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谋划、全力推进。
2013年12月,州委十届五次全会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省委关于打造四川生态经济增长极的要求,在全面分析形势和任务,认真总结生态立州建设经验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战略目标。州委书记刘作明在会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作为阿坝州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根本,全力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
宏图已举,经略既张。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及时研究部署,制定政策措施,抓好贯彻落实。一场涉及阿坝州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绿色经济革命”浪潮随之掀起。
五条发展路径
推动经济发展“生态化转型”
今年3月,世界第一座投运的高原生态型光伏电站——红原花海光伏电站在红原县并网成功,同时标志着阿坝州第一座新能源电站顺利启动投运。
红原花海光伏电站海拔3500米,总装机容量为2万千瓦,系统光电转换率为22.6%,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电站充分利用了川西高原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发展电力的同时也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对高原地区现代畜牧业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后续的大规模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花海光伏电站的顺利投运,标志着阿坝州电力进入了一个崭新、高速、清洁的发展阶段,能大大提高阿坝电网的稳定性,将极大地缓解阿坝州牧区冬季枯水期缺电的现状,对牧区其他光伏电站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上就是要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转型”,有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互动。为此,州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继续创新探索“绿色工业、有机农业、文化旅游、清洁能源和文化产业”五条发展路径,要求全州各地各部门把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突出绿色循环导向,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2014年,茂县鑫新能源尾气利用、兆迪水泥余热发电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电石、氯酸盐行业基本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全州新增上网电量13亿度、留州电量8亿度。实施技改项目64个,淘汰落后产能8户,建立产品研发中心1个。
大力发展有机农牧业。以“生态理念、健康品质、农业增效”为目标,建设生态农牧业基地,推进有机、绿色认证,发展现代农牧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基地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2014年,在高半山、高寒牧区新建改造产业基地9万亩。种植优良牧草111万亩,新建牲畜棚圈2600户,新增标准化养殖场12个。培育专业合作社495家、现代家庭农(牧)场86户、省级龙头企业3家。新增“三品一标”农畜产品38个、“川藏高原”区域品牌经营户11家、品牌营销窗口20个。
加快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突出生态和文化特色,注重文化繁荣与全域旅游双向拓展,培育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旅游品质的精品亮点,推动旅游业由单一型观光旅游向复合型文化旅游发展。2014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87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2.74亿元,较同期分别增长25.62%和24.06%。
建设清洁能源生产体系。把推动新能源开发,作为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长远战略,逐步提高新能源在全州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在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和产业结构低碳化的同时,拓展新的经济增长领域。2014年,阿西、热坤风电项目全面启动,邛溪、卓坤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今年春节前,邛溪光伏电站首批2兆瓦机组通过启动验收,正式投产运行。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繁荣作为发展壮大生态经济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抓手,积极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推广《九寨千古情》《天地松州》《藏谜》等演艺品牌,带动提升演艺节目品质。2014年,全州歌舞演艺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增长47.6%;实现产值近2亿元,增长约45%。全州文化产业总产值实现收入5亿元,较2013年同期增加0.5亿元。
咬定“生态”不放松
生态文明意识根植心中
2014年12月,卧龙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再次拍到世界级珍惜物种雪豹活动照片,这已是去年雪豹第6次在卧龙自然保护区现身;
2015年3月5日深夜,一只野生大熊猫突然现身汶川县映秀镇,并在街道上悠然“逛街”,被监控视频拍摄到;
2015年5月8日,米亚罗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理县毕棚沟发现多处成片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独叶草,此次发现的这种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的植物种群数量达到了罕见的1000株以上;
……
珍惜野生动物频繁现身,珍稀植物在阿坝这片广袤土地上茁壮成长,这背后,是阿坝州多措并举切实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建设的成果。
实施森林扩面提质行动,抓好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不断健全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从城市到乡村,从农区到草地,一系列生态资源保护措施落地生根,各地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开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等工程,使阿坝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净。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14年,全州实施人工造林0.5万亩、封山育林4.1万亩、森林抚育19.3万亩;同时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从2014年——2020年,包括理县、茂县等10个县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上万亩;治理中小河流20公里、水土流失82平方公里、沙化面积10.54万亩,采取退牧还湿,开展草地围栏、优良牧草、畜种改良等生态基本建设,使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水域、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实施草原禁牧补助2000万亩、草原平衡奖励3765万亩,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积极推广“夏秋放养、冬春饲养”的养殖模式,加快现代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
“没有大气污染,更没有雾霾,在阿坝的蓝天白云下呼吸,感觉空气中都带有一丝自然的清馨。”良好的空气质量,是很多外地人来阿坝后,最直观、最切身的感受。从四川省环境检测总站门户网站获悉,今年二月至四月,阿坝州空气质量连续3月位居全省第一。
这一切得益于阿坝州一轮又一轮的污染整治风暴。
节能减排的“紧箍咒”丝毫不松。扎实做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主要污染减排工作。工业水污染防治项目、大气污染源治理项目、污水处理厂建设……一个个污染整治项目坚实推进,一坐坐落后产能企业相继被停关,彰显着阿坝州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坚定实施。2014年,全州没有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强。针对工业污染源,实施了一大批污染治理工程。仅2014年上半年,全州就出动环境监察人员683人次,检查企业273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15份。
此外,阿坝州还不断完善生态建设体制机制,先后出台水资源管理、湿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多部自治法规,同时不再以GDP“论英雄”,将“生态建设与保护”作为约束性指标,突出对经济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内容考核权重。
“咬定‘生态不放松\’”随着“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号角的吹响,阿坝州把发展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来抓,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渐渐渗入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生态文化建设氛围日益浓厚。
如今,行走在雪域高原,“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意识已根植在每个阿坝儿女心中,人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随时随地播下绿色种子,绿色一定会成为未来阿坝的永续基调。
新闻推荐
与光明相伴与光荣同行 ——记马尔康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输变电运检中心副主任杨丹
■实习记者哈斯满杨骁记者杨刚天杰“今天要到县城内做线路定期巡视,记得把工具和笔记本带上。”走进马尔康县供电责任有限公司,杨丹和同事已身背工具包,腰系安全带,起身准备到县城内进行电路线路定期...
马尔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尔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