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婷
“点子美,绣活美,人美!”这是网友“橄榄树”给微信推文《90后美女回到大山,改变了60多个家庭的命运》的留言。2017年8月8日一大早,这篇由微信公众号“一条”发布的文章,首发当日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吸引了不少网友参与这位90后美女发起的羌绣手机口袋众筹活动。
文中90后美女叫张居悦,是阿坝州理县的一位羌绣非遗传承人。她将传统羌绣与时尚牛仔结合,制作成手机口袋在网络售卖开展网络众筹活动,为60余位羌族绣娘开辟了收入渠道。
模式
一个手机口袋与300余位网友
张居悦在2017年8月推出的这款众筹羌绣手机口袋,花色的灵感取自于羌族人的生活,有“天地山水”“四羊护宝”“羊角花蛾”“太阳圆菊”4种花色。
比如“羊角花蛾”图案,取自于羌族的守护之花“羊角花”,而“蛾”是生育的象征,是羌族姑娘待嫁前绣得最多的图案之一,象征美满的爱情和姻缘。“天地山水”则利用羌绣中常见的菱形几何图案,刺绣上绿色、白色和玫红色的丝线,绿色代表自然,白色代表美好的心灵,玫红色代表羌族人对生活的热爱。
“非遗+众筹这一网络模式的初衷,是想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羌绣。”张居悦介绍,这次众筹是由腾讯公益和上海一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支持,主要是想让非遗产品从“高端定制”路线中跳出来,以弥补平民市场空缺。众筹模式分为5档,是团购加众筹的形式。网友在前4档可在微店花154元购买自己喜欢的羌绣手机口袋,邀请囍悦合作社里的绣娘制作。考虑到羌绣牛仔价格一般高于普通牛仔工艺品,网友也可通过第五档中每人众筹“5元”以表支持,平台每筹集满154元,便抽取1位用户赠送羌绣手机口袋,以表回报。
截至去年8月13日晚10点,已有372位网友通过微信支付参与到“羌绣手机口袋众筹计划”中,为她的理县囍悦藏羌绣专业合作社共筹得近2万元支持资金。
10平方厘米的羌绣手机口袋,可以是拼贴到T恤、牛仔裤、衬衣、帆布包上的时尚小元素,两只手机口袋拼合还可以制作成DIY羌绣小布袋等实用小物。“羌族绣娘制作一个手机口袋大致需要6个小时,每一个手机口袋都会附上缝制这款手机口袋的羌族绣娘的名字。”张居悦说。
扶贫
一个“90后”与60个羌族家庭
1990年出生的张居悦,是一位理县薛城古镇土生土长的羌族姑娘。她从小就在五彩缤纷的羌绣世界中生活,因而练得一身好手艺。
大学学机械设计的她,2012年毕业后,从事过餐饮服务方面的工作。一次偶然机会,她制作的羌绣布囊被前来理县旅游的一位杭州商人相中,并签下总额上千元的订单,“其实那个小布袋在我们羌族人眼中很普通,没有想到外地人会这么喜欢。”这让她萌生了回乡创业的灵感。
2014年,张居悦贷款大学生创业基金10万元,在理县薛城镇沙金村创办了理县囍悦藏羌绣专业合作社。“起初一个人背着一个大包,包里装着一大捆五色丝线和锦线线圈,在村镇街头寻找精通羌绣的孃孃。”
刚开始并不容易,甚至遭到周围村民的不解,“大学毕业好好的工作不去做,非要回来绣这些东西。”遇到这样的质疑,她总是一笑而过。“羌绣是有温度的,纯手工的一针一线都是古老羌文化的结晶,通过挑花、挑绣、扎花、扎绣、彩礼、彩挑、素挑、彩挑绣、勾花、盘花等繁复的技法,其精致程度不是现代刺绣能企及的。”
后来,张居悦到成都宽窄巷子摆地摊,积累下越来越多的回头客订单,才逐渐赢得村民的信任,合作社陆陆续续增长到60余人。每天,她将自己设计并绣好的样本绣片,送到海拔1900多米、二三十公里外理县蒲溪乡休溪村绣娘们家中。必要时教她们刺绣技巧,以达到统一标准。
理县薛城镇小歧村的绣娘张群英因“5·12”汶川大地震落下腿疾,平时在家不能做繁重农活,就给合作社做做刺绣,“每个月勤快点,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又不用去外地打工,还能照顾到家人。”像她这样的羌族绣娘不在少数,她们有的是全职,有的利用农闲时间缝制,每一位绣娘背后都是一个羌族家庭。
目前,张居悦的囍悦羌绣店在九寨沟还有两家分店,“8·8”九寨沟地震中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邮寄在途中价值千元的羌绣包裹无法找回。张居悦心痛不已,但她说从没有想过要放弃,会坚持到慢慢好转的那一天。
(据《四川日报》)
新闻推荐
■记者赵原夏姆2008年5月1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霎那间地动山摇,在理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迅速将住院病人转移到医院的空地上,而就在此时,一名叫杨梅的产妇要临盆。情况紧急,医护人员赶紧将杨梅...
理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理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