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郑好作品《回家的路:落到高架桥上的星星》。成都当代影像馆供图
2019第一届“Katta”儿童影像艺术节现场。本报记者边钰摄
夜晚的霓虹灯幻化成小鱼涌动而来、花园的植物上长出儿童小精灵、cosplay(角色扮演)而成的小怪兽天真烂漫……当把相机交给孩子,常规的建筑、光影、人物在镜头中变得奇妙起来。12月21日,2019第一届“Katta”儿童影像艺术节在成都当代影像馆开幕。300余位小朋友、14家机构参展,1000余幅作品向观众展现儿童视角下的趣味光影世界。
该艺术节由成都当代影像馆和成都幼儿影像培训基地联合主办,以14岁以下儿童作为创作主体。在这里,透过这群追光萌娃,一个童趣世界慢慢展开。
□本报记者 边钰
一台二手卡片机
乡村女孩开启追光旅程
开幕当天,11岁的泽仁列美站在展厅一侧,抿着嘴,一脸羞涩。在她身后,是她拍摄的作品《乡寨掠影》共12张。再往前,滚动播放的《追光的孩子》短视频讲述着她的摄影故事。
泽仁列美是九寨沟县大录乡小学六年级学生。2017年11月,成都微扬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丸子因为一个儿童服务公益项目去到大录乡。丸子将随身带的卡片相机和手机分发给孩子们,让他们拿去玩。没想到,在收回时,她发现孩子们拍摄的照片出乎意料地好看。泽仁列美拍摄的《乡寨掠影》就是让丸子惊艳的作品之一。黑白光影里,雾霭四起,远山、民舍、倒影,在阳光的晕染下,静默有力。
儿童拥有惊人的艺术创作力。发现这一点的丸子和同事随后从社会募捐到70余台相机给大录乡小学,并在2018年4月办起摄影班。他们希望借助影像,激发孩子探寻隐秘于日常生活中的美。
拿到相机的泽仁列美开启追光之旅,尝试记录更多瞬间的美好:黝黑房间里,一束光透过窗户打在小伙伴的睫毛上,半明半暗里,人物脸部因为分割的光影,呈现出独特的美感;门前大院里,老阿妈坐着轮椅晒太阳,在拉长的身影后,一位女老师正为学生梳理头发。明暗对比中,人物呈现出静谧的人文韵味……
在回收相机的相机包里,丸子收到泽仁列美的小纸条:“我很喜欢摄影,很感谢你们的到来,希望我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公益摄影师。”不善言谈的泽仁列美通过这种方式,悄悄分享自己的欢喜。
6岁男童的镜头里
高架桥上的灯光变成坠落的星
成都当代影像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艺术节以“看我!”为主题,“看我”不仅是摄影师在镜头后最常说的话,也是孩子们对外界喊出的声音。
这样的声音不仅来自泽仁列美,还有6岁的郑好。在郑好的镜头里,霓虹灯变成彩色的小鱼,高架桥上的灯光变成坠落的星火,幽暗的地下停车场变成海洋世界……
郑好的父亲郑轶回忆,今年11月一个雨后傍晚,他接孩子回家。经过高架桥时,车窗上沾满雨滴,他引导孩子透过雨滴去发现窗外不一样的东西。小郑好将眼睛贴近车窗,默默看了一会儿,拿过他妈妈的手机,对准车窗上的雨滴,尝试用延时摄影记录下雨滴后的光晕。“我看见好多星星落在我身边,落在地上跳起来散成更多的星星!”随后,就有了这张名为《回家的路:落到高架桥上的星星》的摄影作品。延时摄影的作用下,窗外的灯影被拉成金色的星轨,行驶的汽车造成光影上下摆动,幻化成跃动的星光。
在郑轶看来,利用相机,孩子们能看见不一样的事物面貌,“剥离开像与不像,让孩子感受和体验当下,这种自然而然流露的美好最为可贵。”
此外,《花园秘境》《影像漂流日记——我的一天》《好多好多朋友》《东胜乡乡村小学影像实验》等作品,都展现了镜头下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成都当代影像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通过孩子们的视角,去看看他们眼中的真实,和孩子们来一场没有距离的“面谈”。对于低龄段孩子,文字、图画、语言或许不能直接、直观地再现孩子当下所见,而影像可以。
新闻推荐
从“一个景区”向“一个城区”升级 九寨沟县文旅品牌之夜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
昨日,“2020九仰,寨见!九寨沟县文旅品牌之夜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以“九仰大名、寨现辉煌、沟画未来”为主题的《...
九寨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九寨沟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