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对媒体开放,76家境内外媒体的240多名记者到会旁听。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代表团团长彭清华向中外记者推荐了四川最有代表性的三张名片:“三九大”,即三星堆、九寨沟和大熊猫。作为家喻户晓、人见人爱的国宝,四川如何用好大熊猫这张名片,成为中外记者关注的焦点。
作为大熊猫的故乡,成都又是如何深入挖掘大熊猫元素,擦亮大熊猫这张“名片”的呢?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侯蓉表示,要用创新扛起成都大熊猫的IP大旗,打造四川“最萌代言人”。
打造大熊猫文化IP
开发更多精品文创产品
对于侯蓉来讲,大熊猫是她一生的事业,她也被称为“熊猫妈妈”——为了大熊猫种群复壮,开启漫长的野化放归工作……8日媒体开放日后,侯蓉告诉记者,大熊猫文化是成都对外交流的一个载体。接下来,除了继续做好基地运营和大熊猫野化放归等科研工作,用创新扛起成都大熊猫的IP大旗,开发更多精品文创产品,也将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要加力做的事。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将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里转换成具体的‘产品’。”侯蓉认为,大熊猫文化的发掘、创新还有无限的空间。
目前,围绕大熊猫文化和品牌建设,成都从大熊猫音乐、杂志、书籍、影视、网站等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成都大熊猫”文化品牌已在国际上拥有极高知名度与美誉度,成为全球最具活力、最富内涵、最具潜力的野生保护动物文化品牌大IP。“但在衍生的文创产品开发方面还有欠缺,我们也在做尝试,大熊猫今后肯定会以更多的形态出现在大家面前。”侯蓉表示。
“熊猫+”需产生“化学反应”
打造出四川最萌代言人
对于大熊猫文化和品牌建设,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张志和有自己的理解。“要了解四川,需要一个载体,一个最容易让人接受、喜爱的载体,那么,大熊猫正是一个好的载体。”张志和认为,大熊猫文化的传播不能流于表面,需要深入地挖掘。
“目前‘熊猫+’的形式已经流行开来,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熊猫+’不能只是简单的叠加,必须要有\‘化学反应’进行融合、创造、提升。”张志和谈道,在“熊猫+文化活动”这一方面,基地开展的“地球一小时”大熊猫美兰关灯活动,让大熊猫当上环保活动代言人,呼吁公众对于大熊猫保护及生态保护的关注,一举获得国际公关协会年度案例奖;而在“熊猫+文化品牌”这一方面,基地也成功打造了诸如成都国际熊猫音乐节、舞台剧《熊猫茶馆》等优秀的原创文化品牌。
此外,成都大熊猫基地还积极发挥明星大熊猫的有力影响,向公众传递大熊猫保护意识,针对当时世界上出生时体重最轻的大熊猫“51”,基地与国际知名电影团队开展合作,通过纪录片和出版物的形式向全世界讲述了“51”在饲养员的精心照顾下化险为夷、茁壮成长的故事,引起广泛关注。
本报记者 王琳黎
新闻推荐
■陈静记者夏姆“‘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关键时期,大家一定要打足十二分精神,全覆盖再次走访,‘补齐短板\...
九寨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九寨沟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