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新闻 马尔康新闻 金川新闻 小金新闻 阿坝县新闻 若尔盖新闻 红原新闻 壤塘新闻 汶川新闻 理县新闻 茂县新闻 松潘新闻 九寨沟新闻 黑水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阿坝州 > 九寨沟新闻 > 正文

人团圆之时得到安慰,饭桌之上,举杯之间,谈谈笑笑,讲一讲家里的故事!  2016年,老杨开起了农家乐,生意好的时候,几天的收入就达万元;七爹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17-02-06 00:00   https://www.yybnet.net/

一年奔波的辛劳,在年终与家人团圆之时得到安慰,饭桌之上,举杯之间,谈谈笑笑,讲一讲家里的故事!

2016年,老杨开起了农家乐,生意好的时候,几天的收入就达万元;七爹的女婿在外打工,虽然赚了钱,却难解对家人的相思之苦;酿醋老工人李应伦把“酿醋如做人”这句话作为口头禅,一遍又一遍告诉徒弟们,工匠精神在话语间得以传承;“90后”苗族少女举办了第二届家庭踩山节,在她的影响下,身边的人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2017年,老杨准备专门为游客修一条便道,让大家得到更多方便,还准备发展租借菜园地,让更多人体验农家生活;七爹的女婿看准了家乡宜宾就业利好环境, 决定留在家乡工作,只要有本事,在哪都能赚钱;酿醋老工人李应伦要教出更多优秀的徒弟,让优质的陈醋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庭;苗族少女打算出一本书,好好说说苗寨的变化和文化历程……

都是小事,都是家事,但一个个小小的家庭故事汇聚在一起,就是四川各行各业各阶层的经济民生大事,“精准脱贫”“创新创业”“工匠精神”等关键词在不同的家庭里不同的人群中以不同的形式作表达。关注小家庭,就是关注大四川。

文化传承

苗族姑娘有个心愿

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二,泸州叙永县赤水镇欢度节日。来自云南、贵州、重庆等地和本地苗族同胞汇聚一堂,穿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用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欢庆鸡年的到来。

“希望苗族文化能发扬光大。”大家族的团年饭桌上,在湖北民族大学读大三的苗族姑娘杨青青举起酒杯大声喊出2017年的新年心愿。

“希望来年经济收入更上一层楼。”家族长辈也议论开来。2016年,乡亲们很多都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发展种植、养殖生态循环农业,企业兜底、群众土地折资参与的方式,村民收入有了保障,生活得也更有底气了。

“2017年你准备做什么?”堂叔转身问杨青青。

“希望可以推广传承苗族文化,打造苗族特色品牌,吸引更多游客,提高苗家人收入。”杨青青一字一句地说。

这番话并不像出自一名“90后”大三学生之口,但确实是苗族姑娘杨青青最大的新年愿望,她真切地希望苗族文化得以传承。

“你看,这套衣服是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绣制而成,花了大半年时间呢。”杨青青身着传统苗族服饰,这是一套精心缝制、满身刺绣、精美绝伦的传统服饰,价值过万元。“但我们这一代人几乎都不会苗绣,更不会亲手缝制衣服,而芦笙等苗族传统乐器也有很多人不会,就连复杂一点的苗语都听不懂。”叙永的苗族语言都是口耳相传的,杨青青非常担忧,到了下一代,苗族语言与一些优秀民族传统习俗会失传。

因此,在2016年新年,杨青青就行动起来,召集了近千名族人,并向政府与善心人士筹集了资金,在家族内部举行踩山节,自编自排歌舞,让弟弟妹妹感受苗族传统节庆与习俗,让他们更热爱自己的文化。

父母乃至整个杨氏家族都是杨青青的“助手”,对她想做的事鼎力支持,而之前却并非如此。妈妈韩秀芬说:“之前不理解她,认为她放假应该去兼职赚钱,本来家境不好,还有三个弟妹读书,都需要钱。但是现在理解了,愿意做她的‘助手\’。”

今年大年初一,杨青青家族再一次汇聚一堂,举行家族内部踩山节。表弟杨晓虎在攀枝花读大学,自学芦笙并传授给同学,这两年的家族踩山节,他和表姐杨青青一起主持,在表姐的影响下,他更加热爱家乡文化,这让杨青青很高兴。“不管做什么都需要领路人,因此我今年希望回家乡当一名老师,传承苗族文化。”杨青青说。不仅如此,她还想写一本书,将苗寨的变化和文化历程写出来,让更多人知道。

不止是杨青青一家,已经有更多苗家人加入苗族文化传承中,在杨青青手机上,“天下苗族一家亲”微信群里不时弹出消息,这个已经满员的微信群里,谈论最多的就是苗族文化的振兴。而更值得一说的是,叙永县自2014年被四川省政府批准享受少数民族县待遇后,也一直大力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将一代代传承下去。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闫新宇文/图

返乡就业

七爹的女婿不走了

春节前夕,七爹侯应书在外打工回家过年的女婿赵兴权,一回到家乡宜宾,手机就被一大波招工信息刷屏了:宜宾临港智能终端产业园是一个集手机终端、智能穿戴、平板电脑等研发、制造、销售、市场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园区,园区内朵唯、苏格、江之源等18家企业将于2017年上半年陆续投产,将提供近万个工作岗位,涉及普工、质检员、维修技术人员、工程师、生产主管等,工资也开得不错,普工岗位一个月都能很容易拿到四五千元。

原本计划年后再去广东打工的小赵心动了,妻子侯云萍也希望他留下:“孩子1岁2个多月了,之前断奶后的大半年都是外公外婆带,回家来孩子认生,都抱不到了。”

“要不干脆在宜宾找份合适的工作?”大年三十,回妻子娘家团年的小赵开口向岳父及叔伯婶娘征询意见。

“宜宾这几年,各行各业对技术熟练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工资开得也越来越高,只要找对了门路,拿五六千元的月薪根本不是问题。” 对于女儿女婿的打算,七爹很支持。

今年的团年饭,一如既往地丰盛。

这一年,七爹一家日子过得更红火了。在建筑工地干了20多年的他,是技艺娴熟的泥瓦匠大师傅,四五年前每天的工资就超过了300元。如今,他还自己当起了“包工头”,2016年大半时间,他都带着10多个人的工程队揽活,挣得更多了。“冬月、腊月里,镇上村上好几家人挣了钱翻新和新修房子,活多得接不过来,根本不用去外地包工。”

只上了四年小学的七爹,不懂大数据,他只知道,这几年,宜宾的城市面貌越来越好,不再有“带外地朋友进城逛街,都不敢说这是宜宾最繁华、景色最好的街区”的尴尬;下江北片区(宜宾临港区)新建工厂越来越多,人气、工作机会也随之增加;各项惠民政策越来越好,2016年各项补贴及实物折合后有人民币3000多元;老百姓富裕了,一年来亲朋走动,礼金的收入和支出均达千元……

不爱说大道理的七爹,难得地告诫小辈们:“干一行就要钻一行,手艺上去了,在哪儿都能多挣钱。”四川经济日报记者侯云春

儿子回家来创业

广元市有个退休老人,名叫老路头,今年56岁,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小时候跟随父亲支援“三线建设”来到广元,在北京读了7年书后再次回到广元,成家立业,在此扎根。

大年三十下午,老路头来到广元南河车站,迎接儿子和未来的儿媳妇。回家路上,儿子提议坐车。老路头却说:“现在倡导低碳出行,我们慢慢走,随着南河慢慢走,你几年没回来了,让老爸带你看看广元的变化。”

老路头边走边说,如今的广元,公园密布、绿网交织,三山环绕、绿地掩城。寒冬时节,穿行在街头巷尾,却处处可见赏心悦目的绿色美景。道路两旁,街头空地,树木枝繁叶茂,花草色彩斑斓。市民尽享园林美景,为绿色城市点赞喝彩。 

2012年12月,广元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四川省唯一的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目前已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首批低碳发展突出贡献城市、中国低碳生态先进城市等,是中国西部唯一受邀参加联合国德班气候大会的城市。 

看着嘉陵江畔的壮丽图景,老路头告诉儿子,退休这一年,他每天早上都和老伴到南河湿地公园走一趟,享受湿地景致,下午在嘉陵江游泳,上岸后下棋,自得起乐。

到家,丰盛的年夜饭已经上桌。酒过三巡,儿子郑重地举杯向父亲敬酒,并说道:“爸,我决定这次回来就不走了。”不等父母细问,儿子又说,近几年虽在外工作,但一直关注着广元的发展,公司也参加了2016年的西博会,他更是留心听取了广元推介会的内容:广元2016年55.78%的森林覆盖率,72.8万m3的森林蓄积,38.7%的建成区绿地率,40.3%的绿化覆盖率,11.2㎡的公园绿地面积,这都是相当好的绿色资源。而且广元还是四川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优势区域,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6个,是全省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市和全省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这是相当珍贵的贸易资源。“2017年我准备发展低碳农业、绿色养殖和低碳出游为一体的绿色低碳农家旅游地,运用我们公司的电商资源,把绿色贸易和低碳旅游结合起来。”

老两口还没反应过来,儿子拉过女朋友的手告诉父母,他们准备结婚了,也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绿色低碳的环境中。

老路头呆了三分钟,大笑道:“好啊!不走啦!是我儿子!老爸就陪你疯一把,你出多少钱,老爸也出多少。我们父子齐心 其利断金!”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韩迅

精准脱贫

娜姆和妈妈幸福过年

大年初四,九寨沟天气格外晴好,娜姆妈妈按照往常惯例,帮着娜姆处理好客栈的日常事务后,便早早地回到了牙屯村,这一天,她还要准备与娜姆舅舅家团年的晚餐。

虽说是与舅舅家的小团年,但娜姆妈妈依旧仔细地张罗着,腊肉拼盘、土豆烧牛肉、手抓排骨……记者受邀前来时,一顿颇为丰富的团年饭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瞧见家里来了客人,娜姆妈妈热情地端上了刚刚熬好的酥油茶和两份腊肉拼盘:“这是自己腌的腊肉,赶紧尝尝。”喝着浓浓的酥油茶,品尝着美味的腌肉,记者打量着这个不大的藏式客厅,客厅一角是厨房,屋顶横梁上挂满了年前刚腌制的腊肉,藏式餐桌上,饮料、水果、糖等年货一应俱全,年味儿十足。

娜姆妈妈是个能干坚强的藏族妇女,虽然因为股骨头坏死落下了残疾,但她依然坚持外出务工,不仅要维持生计,还要供娜姆上大学。收入实在有限,还得靠娜姆舅舅和其他亲戚接济,“那个时候过年就只能给女儿买几块钱的水果糖,买一点苹果,其他的就买不起了。”妈妈说到这里,娜姆也很感慨:“哇,那个时候就盼着过年,过年才可以团年吃火锅、吃肉,平时想都不要想。”

“现在呢?”

“现在可就不一样了,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能什么时候吃。今年年三十,我们就请了舅舅一家来家里吃火锅。”娜姆开心地告诉记者,自从2015年政府将她们家列为***对象之后,生活就慢慢翻开了新的一页。平日里,扶贫人员常会送来米面油之类的生活物资,政府还出面与银行协调,给她家争取了5万元的免息贷款。

那一年,毕业三年的娜姆回到九寨沟县,利用这5万元贷款,在漳扎镇天堂口民俗风情街内租了两层小楼,办起了一家颇具藏族特色的小型青年旅社,不大的空间却因为装修精致有特色,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仅仅一年时间,旅社便实现盈利几十万元。于是,腿脚不便的娜姆妈妈就开始当起了娜姆的“管家”,一边照顾家里,一边帮着娜姆打理客栈生意,母女俩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

2017年,娜姆有两个愿望,一愿妈妈幸福安康,二愿牙屯村被越来越多人知道,牙屯村人都越来越幸福。

不仅仅是娜姆家,在四川省过去一年全力奋战***的首场战役中,九寨沟县越来越多的贫困村乃至贫困户不但住上了好房子,而且开始逐步发展起了属于自己的小产业,从种养殖到旅游业,从村民到村寨,过去一年,九寨沟县投入扶贫资金5700万,让304户贫困户、1050人全部脱贫。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许萃

科技创新

灯光秀点亮幸福绵阳

除夕夜,绵阳市民王德奎与家人吃罢年夜饭,便与妻子带着两个侄女到阳台上观看夜景。王德奎的家住在绵阳青年广场的龙汇花园小区,从阳台望去,正好可以一览“美丽绵阳”亮化项目核心景区灯光秀。

所谓灯光秀,是指在高层建筑临江立面上安装点光源,从而在建筑表面形成屏幕,使用该屏幕播放动画视频。放眼望去,各种图案在涪江两岸的建筑表面不停地变化着,美轮美奂,是一场光的盛宴。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强市强川强国的伟大理想,在那高楼组成的大屏幕上,炙热地表达着。

王德奎曾是绵阳晚报科技版的主编,退休后常年在家中研究科技理论,取得了不少成果,去年也曾为灯光秀项目做过筹备工作。据王德奎介绍,灯光秀项目于2016年2月4日正式亮灯,到目前为止已经运作整整一年了,其涵盖的城市媒体立面范围从涪江二桥一直延伸到桃花岛,使两岸高层建筑熠熠生辉,项目包括80多个楼宇立面、使用18万余枚点光源,采用的核心技术是LED点阵成像和GPS视频同步技术。LED点阵成像使屏幕变得更加可控,从而使之生动明朗;GPS同步技术能为视频设定规定路径,使其按程序逐一播放,无论是从技术上看还是从形式上看,都是如今国内顶尖的灯光表演。

“当年我们县城里能多有几盏路灯都觉得稀奇,谁能想到现在这些高楼大厦之上能播放出这样璀璨夺目的画面。”王德奎说,“我认为该项目让绵阳市的科技内涵得到了升华,什么是科技城?什么是工匠精神?一眼就看出来了嘛!”

“美丽绵阳”这一项民生工程不仅让王德奎一家感到欣喜,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亮堂的色彩,璀璨的灯光不仅是中国科技城的“脸面”,更是全市人民幸福生活的最佳写照!四川经济日报实习记者 廖振杰

创新创业

小蚊香期待大市场

1月28日,高云家在团圆饭后召开了家庭会议,高云的姑妈感叹道:“如今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今年厂里的销售额又比去年下降了不少,来年我们得再加把油才行。”

高云一家经营着一个蚊香厂,身为财务主管的他,家在成都,却时常往广汉跑,在距离成都23公里的地方有着他的梦想,从五年前加入蚊香厂的那一天起,他就暗自发誓,一定要将“二仙” 牌蚊香发扬光大。

广汉二仙蚊香厂的前身是成都市凯实日用化工厂,于2008年迁址更名,在四川广汉市三水镇投资建厂,15年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由过去的作坊式生产到现在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厂区占地78亩,建有厂房面积约54000平方米,同时还拥有先进的实验手段和一流的化验分析、微生物检测试验,对企业所生产产品的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全流程监测,以确保企业产品的质量稳定,规模逐渐变大,随之而来的责任也在变大。

2016年,许多行业不景气,二仙蚊香厂也不例外,“2016年总产量,蚊香32万箱,杀虫气雾剂74万罐,电热蚊香液23万支,销售额1900多万元,比前年下降了百分之十左右。”高云汇报着厂里2016年的情况,并琢磨着在来年如何将“二仙牌”更好地打出去。

“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二仙\’牌除蝇香产品,上市以来备受消费者青睐,也正因如此,‘二仙蝇香\’的假货仿货大量充斥市场。假货、仿货用药都是剧毒农药,对人体伤害严重,为了避免消费者因无法识别真伪而购买到假货、仿货,我们在2017年将对二仙蝇香的包装进行全面防伪升级更换,采用一物一码,每一盒蝇香盖板上面都有可以查询真伪的二维码。消费者购买后可以刮开涂层立即扫描,辨真伪。”高云在家庭会议上说,2017年还将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各种技术人才,研制并开发生产出更多新的产品。此外,新产品“杀虫喷射剂”的技术已经成功,预计今年就可以生产上市。

最让高云一家头疼的还属盘式蚊香,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但是价格却无法涨上去。“盘式蚊香从十几年前开始到现在价格几乎没有变过,一盒几乎没有利润,全靠走量才能维持生产成本。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舍弃它,只要有需求,我们就一直做下去。”高云一家有一个共同的新年愿望:希望2017年“二仙牌”可以打开更多城市的销售市场,让更多人使用到“二仙牌”产品。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魏冰倩

“海归”把西餐玩出花样

“老板,再来一份成都人牛排!”年三十,提特披萨店仍在营业,店里人头攒动,欢声笑语,生意火爆依旧。该店老板——海归创业人张彦祖一边把烤盘里的披萨送入烤箱,灯光映在他喜悦的脸上,转身,又忙着准备下一道西点。

在张彦祖忙着做生意的同时,外婆和妈妈也在厨房里准备团圆饭,干着活说着话,母女俩的话题始终离不开张先生:“儿子回来就想创业开披萨店,这么快店就开成了,生意还这么红火!”妈妈欣慰地说。

张彦祖高中毕业就出国了,在澳大利亚读了大学和研究生。在国外,他曾到披萨店打工,通过不同的渠道学习了一些先进理念。当时他就想着今后把澳洲的美食带回成都来。

成都是美食之都,对外来的美食有很大的包容度,张彦祖最初决定在成都开一家披萨店的时候,家人却并不支持。

为了说服家人,张彦祖开始收集各种政策:创业海归可优先享受成都高新区科技三项经费,有关部门协助其申请贷款和有关科研启动资金、科研资助经费。对海归创业提供创新基金小额资助,同时给予博士后科研人员每人补助5万元。此外,高级人才所获得的奖励和股权收益,用于再投入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或投资新办企业的,免征个人所得税。

这一系列政策让张彦祖更加坚定了创业的想法,家人也渐渐同意了。说干就干,披萨店很快就开张了。如今,披萨店生意红火,每天都有很多预定,饭点还需排队。张彦祖不仅将国外正宗的披萨美味带到成都,还自己设计了“成都人牛排” “肉食者披萨”等一系列适合成都人口味的美食。中西合璧,不仅国际游客尝后竖起大拇指,成都人民更是赞不绝口。

披萨店不仅线上线下同时经营,还利用微博微信同时宣传,名气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好。

成都越来越国际化,张彦祖准备再开一家分店,结合成都本地的美食特点和文化氛围,走一条“新式西餐”的新路子。2017年,“海归”创业仍然在路上!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陈悦

乡村旅游

老杨致富奔康下决心

大年初三,广安市邻水县观音桥镇六合寨村杨家生态休闲庄内,生意红火,热闹非凡。农家乐老板杨修荣带领一家10口人,为来自成都、重庆的几桌游客送上一道道绿色新鲜的农家佳肴。

杨修荣今年51岁,是当地村民眼中脱贫致富的好榜样。去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筹划着开办了农家乐,每个周末平均能接待十桌客人。节假日生意更好,几天的收入就有近万元。

如果你和记者一样,春节也去了杨家 ,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便能看到路两旁的许多种植林园,杨修荣的休闲农庄就在其中。见有客上门,杨修荣老远就开始招呼着,他穿着围腰、戴着护袖,笑着请客人先参观他的农家乐。

“我想让客人吃得安心健康,也要玩得尽兴。”杨修荣指着大院后面的山上介绍,他在半山腰放养了跑山鸡,喂山鸡杂粮,没有饲料和激素,是纯天然、无添加的正宗野味。除了山鸡,杨修荣农家乐的另一特色就是蜂蜜,“去年收获了四十桶蜂蜜,今年争取翻番。” 杨家 生态休闲庄吸引游客的还有那一大片天然菜园,各种新鲜的蔬菜让游客食欲大增。

“修一条便民道,从后山直通大院门口的停车场,方便游客。这是我今年要完成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情。”然而,杨修荣粗略计算了一下,修路大约需要120万元,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他并不太担忧,因为当地旅游局有相关补贴,也可申请贷款,“一步步慢慢来,路总会修好的。”此外,他还计划将后山充分利用,规划出休闲区、住宿区、养殖区、林园区等不同的区域,让顾客享受吃住玩一条龙服务。

不仅是老板杨修荣,老板娘也有自己的新年打算:“我准备扩建后山,发展租借菜园地,把地分成小块,租给喜欢体验农家生活的顾客,让他们自己种植。我们就负责管理,帮忙除虫浇水,按月收取一定的管理费,菜品由顾客自己收获。”

说起未来发展,杨修荣的儿子和女儿也加入了讨论,儿子说院子比较陈旧,新的一年可以翻修:女儿说农家院的风貌可以不变,但卫生、环境、生活条件要提高,服务也要提高。

农家乐清新的空气让人留恋,杨修荣致富奔康的决心和踏实肯干的劲头更让人钦佩。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李洋

成二的喜与忧

大年初二早上6点,年味儿尚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在遂宁市涪江段上一座名叫猫儿洲的河心洲岛上,谢成彬和妻子赵玉文像初一天一样,又早早地起了床,带着儿子、婆婆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我们是岛上的‘原住民\’,过年游客很多,我们的生意也很好。”谢成彬“镇守”一处名为“兄弟车行”的观光自行车出租点,骑行道路的对面就是妻子和婆婆经营的一个小卖部,在外地刚参加工作的儿子谢雷回家过年,也成了“家族生意”里的一员,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

谢成彬在家排行老二,当地人多称呼他“成二”或“老二”。说起家里的生意,妻子赵玉文笑容满面,“以前岛上没有开发,涪江一涨水,岛上边缘地方的田地、道路就会被淹,现在统一规划治理,再也没有被淹过,房屋、道路都翻新了,我们也搞起了旅游。”

遂宁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的猫儿洲因常年孤立在江心,年年遭水患,岛上的村民耕地少,多靠捕鱼为生,且出行不便,收入有限。从2010年开始,遂宁市政府开始投资改建猫儿洲岛,决定将其打造成市民的公园。开始修路、搞绿化、建隧道、盖博物馆、布莲花展……2015年,猫儿洲“改头换面”成了如今的圣莲岛,宽敞的环岛路,荷花盛开的池塘,鲜花、草坪和树木,景与村融为一体,岛上近两千名“原住民”也迎来了“春天”。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村民除了能获得可观的拆迁补偿,还能在岛上从事保洁、安防等工作,或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或卖茶水、小吃,或出租观光自行车,无论做什么,村民都积极汇聚在一条名叫“奔小康”的路上。

记者了解到,猫儿洲所在的遂宁市船山区,每个乡镇都有贫困村,离城市越远的村子条件越差,贫困村多是因交通不便,贫困户则多是因病致贫,家里没有劳动力,2016年,船山区陆续出台了14项旅游扶贫规划,包括免费为发展旅游业的老百姓做培训,给予鼓励等。

除了猫儿洲,2016年,遂宁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突出生态特色,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效应,发展集观光农业、绿色消费、生态游乐、假日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

说起2017年的期望,谢成彬的笑容里却添了一丝忧虑,他说:“我觉得岛上的厕所、座椅、凉亭等便民设施太少,岛上的草坪也没能充分发挥作用,虽然看起来都是小事,但却对岛上旅游的整体形象和长远发展有一定的阻碍,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我们的意见。”

2017年,“成二”的忧会变成喜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杜静 文/图

工匠精神

酿醋老工人的心事

正月初二,是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陈醋”老工人李应伦家团年的日子,除了亲朋好友,徒弟也前来贺年。饭桌上,河鱼、土鸡、腊肉尚剩“半壁河山”,而凉拌折耳根、醋溜白菜、酸青菜杆却“一扫而空”。李应伦暗想,折耳根的清香,酸青菜的清爽,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偏好。“我一定会执着、专注地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让消费者吃到更美味的醋。”

李应伦从小就生活在护国陈醋老厂区附近的街巷,整天围着醋缸玩耍,与其结缘。1984年,李应伦退伍转业,他原本有更好的去处,却执意为制作一瓶良心醋来到醋园,从此与护国陈醋结伴30多年。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醋,人们在生活中都非常熟悉,但要制作出一瓶上好的陈醋,却不是那么简单。“一瓶醋要先后经过蒸煮、发酵、装坛、椎坛、扣醅、晒露、浸泡、放醋等36道工序,而每道工序都有着不同的讲究。”李应伦告诉亲友和徒弟,刚进醋园,工作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学习全凭师傅的口传心授。

“做醋如做人,这是一个良心活。”30多年来,李应伦一直以师傅的教导为信念。“制醋首先要爱醋,唯有爱,你才会用心去分析它,了解它,像对待伴侣那样去珍惜它。”这份执着,让李应伦爱制醋的乐趣胜过爱制醋带来的钱财,因此在制醋过程中,他不会为追求利润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同所有的行业工匠一样,在李应伦的眼里,醋是有生命的,一个个醋坛就是一个个孩子,两年的等待就像孕育的过程,他会忐忑不安,因为不知道出坛的孩子是美是丑。为着这份期待,无论是盛夏还是深秋,李应伦每天都要多次在醋坛阵列里来回走动、观察,时不时地掀盖查醅,比对待孩子更细致上心。

“师傅,我敬您一杯。祝您新年快乐,健康长寿!”听了李应伦一番话,徒弟黄学明端起酒杯向师傅致敬。看着眼前敬酒的徒弟,李应伦希望新的一年能多教出一些优秀的徒弟,经过系统的酿造专业学习,再进酱园学习操作,让陈醋的制作技术与科学知识完美结合,让优质的陈醋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

其实,不仅是李应伦,也不仅是护国陈醋,站在“大国工匠”“品牌中国”的前沿,越来越多的工匠凭借传承和钻研,依靠专注和磨砺培养接班人,与他们一起创造创新,在行业内建功立业。2016年,泸州市纳溪区评选出涉及造纸、酿造、化工等行业的“十大工匠”,这些工匠有“非遗”传承的,也有科研创新的,他们在不同的领域,用自己的执着改变着泸州的工业历史,刷新着泸州的行业品牌。

杨涛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庞玉宇

新闻推荐

省政协领导赴九寨沟县督导调研脱贫攻坚 汇聚各方力量 助力脱贫攻坚

(张焰刚记者阳亚舟)按照省委统一安排,11月16日至17日,省政协副主席赵振铣率队赴阿坝州九寨沟县督导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走基层、送温暖”活动。督导组走访九寨沟县第四小学、九寨沟县中学,实地察看...

九寨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九寨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人团圆之时得到安慰,饭桌之上,举杯之间,谈谈笑笑,讲一讲家里的故事!  2016年,老杨开起了农家乐,生意好的时候,几天的收入就达万元;七爹)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