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夏原 记者 梁敏 林迁忠
在红原县安曲镇夺龙村,有一家当地牧民自办的企业——红原县嘎曲流传地毯制售厂。与其他地毯厂不同的是,这里的编毯技术人员是来自尼泊尔的“洋师傅”,手把手教授当地群众纯手工编制技艺。该厂不仅解决了部分牧区家庭妇女的就业问题,更为当地特色经济发展带来了新面貌。
技术创新——
地毯生产小作坊华丽转身
嘎曲流传地毯制售厂的前身是夺龙村华洲地毯制造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以前只是一个地毯生产小作坊。
2017年,红原县委、县政府提出,进一步做实做强绿色生态工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牦牛皮、毛、绒、骨、牛角副产物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强文旅产业融合,扎实完善产业设施配套,有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和实体经济创业创新。安曲镇党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此背景下,县上加大对夺龙村华洲地毯制造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合作社也因此逐年壮大。”
“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更好地搭建了创新创业的平台。”90后藏族青年桑都佳是夺龙村华洲地毯制造合作社创始人之一,他坚持在地毯编织技术创新上不断思考与探索。“目前,藏毯制作的线全都是进口的,成本太高。如果用牦牛毛分离出牛绒,并制成牛毛线,不仅可以降低成本,牧民群众还可以通过售卖牛毛获利,一举多得。”新想法催生了桑都佳的创新实践。
为此,去年,桑都佳参加了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走访了多家国内外的工厂,专门咨询了解牛毛能否加工成地毯的问题,结果并不理想。但桑都佳不灰心、不气馁,仍坚持探索实践如何将牦牛毛这本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桑都佳的坚持有了回报,技术创新有了突破:将牦牛毛以传统方式纺织成线,聘请尼泊尔技术人员反复实验,终于编织出了第一张牦牛毛地毯。这项技术也获得了专利认证。
“第一张牦牛毛地毯卖了2万元,‘第一桶金’来之不易。”技术创新给地毯厂带来了发展新机遇,曾经的地毯生产小作坊发展成为国内首家牦牛毛编织毯厂。
破解难题——
企业和牧户实现合作共赢
“手工纺线花费时间多、成本高、产量低,机械化量产才是正道。”去年12月,桑都佳再次背上牛毛,远赴河北、浙江、江苏、山东等地走访国内生产地毯编织机械的厂家,力求解决机械纺线这一关键问题。
经过比对,桑都佳确定了山东一家业内知名厂家。经过几个月反复研究调试后,他背去的牦牛毛铺到了机械化的生产线上。历时大半年,桑都佳帮助地毯厂解决了机械纺线生产难题,他被称为“背着牛毛的打仗人”。
为助力本地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红原县委、县政府加速搭建平台,嘎曲流传地毯制售厂零租金入驻“更攀农牧民合作总社”,国内首家用牦牛毛编织地毯的嘎曲流传地毯制造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于去年崭新面世。不久后,调试好的新机器也将入驻红原新厂。
“等新厂建好后,我们将招收当地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帮助他们就近就业。同时,通过收购牧民群众的牛毛,增加他们的收入,帮助更多贫困家庭增收致富。”桑都佳展望着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抓住商机——
精美藏毯走俏全国市场
“编制一张上好的毯子最少需要7道工序,两个师傅加班加点需要编一个星期。”桑都佳介绍,手工地毯制作费时费力,但售价很可观,目前一对毯子的市场价格在6000元左右。
据介绍,在红原县,藏族手工编织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传统技艺。以前,编织毯子主要满足家用,销售范围也仅限周边地区。如今,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蓬勃发展,民族特色手工艺产品逐渐受到市场亲睐和消费者追捧,手工地毯也日趋走俏。
“顾客口口相传,手工藏毯供不应求,每年销售纯利润在20万元至30万元之间。”据桑都佳介绍,目前,地毯公司卖出、预售藏毯上千张,远销深圳、上海、北京等地。
新闻推荐
公正看得见 司法零距离 红原县人民法院邀请社会各界观摩庭审小记
■杨忠旦真彭启力记者泽英“现在开庭!”5月20日9时30分,伴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一起机动车交通肇事罪在红原县人民法院第二...
红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红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