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新闻 马尔康新闻 金川新闻 小金新闻 阿坝县新闻 若尔盖新闻 红原新闻 壤塘新闻 汶川新闻 理县新闻 茂县新闻 松潘新闻 九寨沟新闻 黑水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阿坝州 > 黑水新闻 > 正文

扶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全州各县市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切实解决怎么发展、发展什么的问题,探索出了一个个符合实际的农牧民群众增收“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条贫困地

来源:阿坝日报 2016-08-15 13:41   https://www.yybnet.net/

■姜超记者杨刚杨骁哈斯满

从黑水县城出发,沿着公路行驶20公里,来到群山环绕的黑水县麻窝乡沙卡村。走进沙卡村,成群的蜜蜂嗡嗡飞舞,在蜂箱里钻进钻出,飞行在山水间,花香蜜甜的味道扑面而来。

脱贫致富的奥秘,就藏在沙卡村的青山绿水里。黑水县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后,各级各部门着力解决扶贫攻坚帮什么?怎么帮?如何因地制宜找到脱贫致富新路子?

“产业扶贫是解决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的脱贫,也难以持续。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让贫困群众早日走上小康路。”黑水县县委书记刘云建如是说。沙卡村“二三五”养殖业发展模式就是该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路径之一。何为“二三五”发展模式——将收益的20%用于村集体经济,30%用于养殖场养殖人员工资,50%用于合作社成员分红。

沙卡村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经验正逐步在全县推行。有了真心为民的扶贫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个个脱贫创新模式得以推广,黑水县产业扶贫的路子越走越宽。猛河两岸,农牧民群众与全省、全国各族群众共同实现小康的美丽画卷正在绘制。

在号准“贫脉”上下足功夫,为村民找准脱贫致富新路子

沙卡村位于黑水县麻窝乡东南面,全村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全村共127户389人,居住地海拔2600米。该村虽位于青山绿水间,虽坐拥2000余亩土地,但村寨地势陡峭,土地坡度高,贫瘠且缺水,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土地里不能“刨金”,导致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00余人次。

“受条件限制,全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只留下老人和儿童。真不知道扶贫工作怎么开展?”州农业畜牧和水务局下派沙卡村“第一书记”桑杰多吉刚到村子里时,一头雾水,不知扶贫工作从何抓起。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要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要坚持***、精准脱贫,要找准扶贫路子。”扶贫工作会上,县委副书记、县长何晓兵一语中的。

县里主要领导亲自抓,扶贫干部工作上没有了“含糊”。桑杰多吉三天两头往县里“娘家”(农业畜牧和水务局)跑,“我现在真不知道‘路子\’怎么走了,‘娘家人\’是搞产业发展的专家,有资金、有技术,必须依靠他们。”

“村子里百分之九十的土地都退耕还林了,依靠土地做‘文章\’显然不行。这里植被具有多样性,蜜粉源呈梯次开放,具有养殖中蜂的天然优势。很适合发展中锋养殖。”被“请”来的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畜牧中心主任王维东多次攀山进寨最终得出结论,为村子产业扶贫开出了“良方”。

要找准扶贫的路子,必须在号准“贫脉”上多下功夫。“多亏了这些扶贫干部,给我们想了这么好的一条产业发展路子。以前,全村真不知道怎么发展?”贫困群众仁真感激地说。

找准穷根子,开对药方子。在沙卡村帮扶工作中,针对该村实际,贫困户外出务工人员多、无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黑水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因人因地施策,组织21户贫困户以产业扶持的100群中蜂以实物折价入股,成立“蜂来富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深山中开辟了一条“甜蜜”扶贫路。

产业扶贫是让贫困群众尽快摆脱贫困的关键,也是扶贫开发实现由“输血”向“造血”机制转变的重要环节。沙卡村在新一轮的脱贫攻坚过程中,立足自身实际,围绕产业发展这一主题,通过重点扶持贫困户、鼓励致富能手、抱团发展方式,引导群众发展养殖业,以“短、平、快”的方式,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在村民们看来,养蜂不占地,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无公害,很适合像沙卡村一样的地区发展。

“蜂来富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235”管理模式,即蜂蜜销售后按20%用于村集体经济,30%用于两个养殖场养殖人员(贫困户)工资,50%用于合作社成员分红,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效解决了沙卡村贫困户增收难的问题,还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让村里长期外出务工的贫困户可以一边务工一边享受合作社带来的收益。

“甜蜜”事业让百姓受益,“二三五”模式让群众增收“有道”

“如今养蜂真是有‘钱途\’,不仅效益好,而且还有专业养殖技术人员专程前来培训指导,这让我们养蜂赚钱的日子过得比蜂蜜还甜。”沙卡村贫困户占扎提及养蜂,喜得合不拢嘴。

“由于家庭收入条件差,我们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和我一样外出务工,虽然有了一定收入,但是收入不稳定。随着政府对养殖业的扶持,我们村成立了中蜂养殖合作社,采用了‘二三五\’管理模式,让我们这些外出务工的人不用投入劳动力就有一份固定的收入,真的很划算。”如今,在沙卡村,许多像占本一样外出务工的贫困户通过合作社“二三五”管理模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现在我们村有100群中蜂,1年预计可以取蜂蜜750斤左右,按照市场价40多元一斤来计算,1年100群中蜂可为村里带来3万元左右的收益,按照‘二三五\’管理模式,平均每户可以分红700多元,这对贫困来说也是一份不小的收益。”说起中蜂养殖带来的收益,桑杰多吉算了一笔账“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今年由我和另一名贫困户担任合作社养殖场的养殖人员,作为合作社养殖人员,只有多学习文化知识,才能拿到致富的‘金钥匙\’。”杨查木告诉记者,由于自己过去不懂养殖技术,养殖的数量老是提不上去,蜂蜜产量也很低。通过参与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组织的培训,慢慢地掌握了一些中蜂养殖技术,让蜂蜜产量逐步得到了提高。

杨查木一边介绍,一边轻轻翻开蜂箱查看。不时可见蜂箱内巢脾密密麻麻、数量繁多,令人赞不绝口。“关键要看一下这些小东西有没有吃的,要是‘口粮\’不够,我们就要及时给它们补充糖和花粉。”他告诉记者,通过培训,他学到了很多养蜂的小诀窍。

据了解,为使养殖人员掌握专业养殖技术,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先后举办春季繁蜂、培育蜂王、蜂病防治、饲养管理等技术培训12期,共培训蜂农300余人次。

春风化雨润无声,***满门庭。沙卡村中蜂养殖只是黑水县发展中蜂养殖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为切实把优良的中蜂养殖作为农户增收的门路,充分发挥两个中蜂繁育基地的作用,黑水县在今年4月份培育种蜂680群,并组建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预计在8月底前两个扩繁场繁育中蜂2200群,提供蜂王5000只,年内中蜂养殖量将有达到2.5万群(含圆桶等)。如无异常气候,全县600余户蜂农(其中贫困户112户)生产成熟蜜240吨,预计销售收入1680万元,蜂农户均增收0.3万元。预计到2020年,该县中蜂养殖规模将达到3万群,为全县养殖户和贫困户增收奠定了基础。

如今的沙卡村,昔日的贫穷面貌早已没了踪影,一份“甜蜜”事业的“进行曲”正从沙卡村向猛河两岸蔓延开来,正成为人们致富增收的“催化剂”,一幅村美民富的新农村画卷正铺展开来。

新闻推荐

致内江市赴黑水县援藏干部人才的一封信

内江市赴黑水县援藏同志:你们好!来信收悉,看后很高兴、很欣慰。从你们所取得的成绩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你们与黑水人民的深厚情谊,感受到你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你们继续做好工作的...

黑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黑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扶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全州各县市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切实解决怎么发展、发展什么的问题,探索出了一个个符合实际的农牧民群众增收“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条贫困地)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