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池 今日宜州 今日南丹 今日天峨 今日凤山 今日东兰 今日巴马 今日都安 今日大化 今日罗城 今日环江
地方网 > 广西 > 河池市 > 今日罗城 > 正文

盛世丰年舞草龙 记罗城仫佬族舞草龙传承人覃振丰 本报记者 潘 剑

来源:河池日报 2021-05-15 09:28   https://www.yybnet.net/

图为覃振丰。

潘 剑 摄

舞草龙活动现场。

编扎草龙。

给草龙开光。

祭草龙。

盘龙。

烧草龙——“送龙归海”。

盛世丰年舞草龙,仫佬山乡庆丰收。

大吉之日,时辰到,覃振丰拾起毛笔,给扎好的草龙点睛。这是舞草龙前的“开光”环节,他嘴里念着唱词,“弟子做法开龙光,点你左眉右眉,眉眉伶俐;点你左眼右眼,眼能望凡间九州之遥;点你左鼻右鼻,鼻能闻凡间五香之味;点你左口右口,口能尝凡间五谷之香味……”

开光后,锣鼓响,草龙舞。

舞龙的仫佬族青壮年摩拳擦掌,撑起草龙。

龙首抖,龙身动。

富有节奏而铿锵的鼓声响起,在草龙珠的引领下,草龙进退有序的活跃起来,时而龙头探天、时而贴地俯冲、时而双龙争霸、时而云飘山间……场面热烈、奔放、刺激。

很快,锣鼓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观众的欢呼声直冲云霄。欢呼声是发自内心的澎湃,是庆祝丰收的幸福,是感恩盛世的呐喊。

这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延续百年来的奇景。

一直以来,舞草龙是罗城仫佬族人民在节假日特别是春节、依饭节时一种传统的民间文体活动,分布在东门镇、四把镇、小长安镇、天河镇等乡镇及周边县(市、区)的仫佬族同胞聚居地。

罗城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低纬度地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是典型稻作文化区。千百年来,仫佬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农耕稻作,繁衍生息。他们心灵手巧,善于就地取材,利用稻草的禾秆进行编织,如草帽、草墩、草扇和篮子等生产生活用具,对稻草的使用很娴熟。

舞草龙从何时而来,因何而生?

仫佬族有民族语言,但没有民族文字,汉语史书记载很少,仫佬族舞草龙渊源难以考证。据说在明代,舞草龙即在罗城小长安镇地州屯兴起,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因它是民间活动,在岁月变迁中,通过口口相传衍生出不同版本,增加了考究的难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罗城县辖区内及周边,舞草龙所显示出来的文化内涵,与仫佬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并融合民俗习惯、宗教信仰不断完善而富有特色。

要真正了解仫佬族舞草龙,不得不提到一位老人——小长安镇民族村山背屯老寿星、第四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仫佬族舞草龙传承人覃振丰。

1938年,覃振丰出生于都安瑶族自治县板岭镇的大石山区里,从小经历兵荒马乱,过着住破屋吃冷饭的日子,特别渴望过上酒足饭饱的生活。

在覃振丰的回忆中,物质贫瘠的年代,山里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匮乏。“饭都吃不饱,不用想着其他的事。记得在小时候,如果哪一年,收成好,谷满仓,才有机会目睹村民在过年时舞草龙。”闭塞的农村,春节时的舞龙,竟是村民期盼已久的“盛事”。在他印象中,村民所舞的龙,是用稻草一类来编织而成的。

如果没有遇到好年景,农事歉收,粮仓不满。村里人不会举行舞草龙活动。因此,村里也有了丰年舞草龙庆祝丰收之说。

尽管往事不堪回首,但舞龙却是铭刻在他内心深处的记忆,是骨子里挥散不去的传承。

覃振丰打小就从爷爷那里得知,祖上有扎草龙和舞草龙的传统,可谓渊源有自。

相传在清朝道光年间,在南少林习武的杨氏,在平时习武中勤学好问,结合所学的武术,学会了舞狮的技巧。这可算是舞草龙之源。后来,杨氏离开南少林后,回家成婚生子。其子杨桂林于1860年出生,继承父业,亦习得一身好武艺。杨桂林凭借一身好武艺闯荡江湖,穿州过县,来到河池游历,通过传习武术挣生活费。

“杨桂林在1910年前后来到都安的板岭,我爸爸就跟他学武术,他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比较久。”覃振丰说,由此,他的父亲覃世培也踏上了习武之路。深厚的功力,灵活的身体,矫健的身姿,是舞草龙的三大要件。加上掌握扎草龙的技艺,覃世培很快就成为扎草龙和舞草龙的好手。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最好的老师。

1938年,覃振丰呱呱坠地。他自小就跟随父亲,有机会看到父亲从准备稻草到扎成草龙的全过程,也记下了“请草龙”的唱词。

一捆捆稻草,经过编织和捆绑,变成了一条活灵活现的草龙。他深深被父亲的技艺所吸引,也深深的喜欢扎草龙,“一把稻草,经过加工变成一条草龙,这很了不起啊。”

一年又一年。选稻草,扎龙身,做龙尾,结龙鳞,编龙头,从好奇到跃跃欲试,再到亲自上阵,这一来便是数个春秋。

“扎草龙的稻草很有讲究。如果哪一年稻谷收成不好,稻草的质量也不好,数量也就少了,很难扎成一条完整的草龙,”回想起跟父亲学习扎草龙的过程,覃振丰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就算材料备足,扎好一条草龙至少需要五六天的时间。”

扎草龙,是一门需要耐心的技术活。

每年秋收后,农人将金黄的稻谷收回粮仓。村民根据当年的年景,如果没有发生什么重大天灾地祸,就选择好的稻草禾秆晒干备用。如果遇上旱灾水灾,年景不好,那么次年往往不舞草龙,那就不需要配备稻草。

对于扎草龙的程序和手法,覃振丰心里有数。

草龙的长度根据需要进行制作。一般来说,先用备好的茨竹片和茨竹条制作龙头、龙身、龙尾等主要骨架,用稻草来编织成为龙鳞、龙须、龙角等,有时候为了赶时间,龙鳞可提前制作。

“看似容易,实际上是慢工出细活,容不得半点马虎。”覃振丰介绍说,整个草龙编扎用到工具有钳、锯、锤、针、线等,需通过插、织、绕、剔、镶、嵌、画等工序,要编扎一条好的草龙,至少需要花一周左右的时间。

一条草龙最难扎编的部分就是龙头。县里或者乡邻有重要活动需要草龙的时候,覃振丰都要忙上忙下,亲自制作龙头。“绑龙头的难度比较大,一般人很难绑得像。”为了及时完成扎草龙的任务,覃振丰常常手把手教别人如何制作草龙的一些部位。如编龙鳞、绑龙身等这些相对简单的工艺,村民们都可以很快学得到。在制作草龙时候,大家都有分工。做龙头的叫做龙头师傅,绑龙身的叫做装龙师傅。

“做得快了,就容易粗糙不好看,也可能影响到舞草龙,失去草龙的灵性。”

随着父亲老去,武术,以及扎草龙和舞草龙技艺,像风吹流沙一样,转移到覃振丰的肩膀上、脑海里,甚至骨髓中。

这样的转移,是朴素的,是无声的,且富有乡土气息。

新中国成立后,覃振丰翻山越岭,搬到一县之隔的罗城小长安镇一个名叫里四垌(地名)的山窝里居住。这里的村民几乎都是仫佬族同胞。

1968年春,他与当地仫佬族女子结婚生子,入赘仫佬族家庭,在该镇民族村山背屯生活。山背屯田地广阔,是个天然的粮仓。这为扎草龙提供了大量优质的稻草禾秆。

因当时处于特殊年代,不论是在都安老家,还是在罗城垌场里,舞草龙成为“破四旧”的对象,草龙只能蛰伏在悠长而寂静的时光里。

“父亲跟我说,这些老祖宗的东西,我们不能忘记。”没有草龙扎的二十多年里,覃振丰心里一直惦记着它。

不止覃振丰惦记草龙,仫佬族人民也惦记着它。

过去,在罗城,除了春节举行舞草龙活动,在依饭节等其他重要的节日或节庆也有舞草龙的习俗。

在罗城仫佬族群众聚集的村寨,每年春节举行的舞草龙活动最为热闹。大年三十晚饭后,村民就开始准备舞草龙活动。按照习俗,什么时候舞草龙,就什么时候“请草龙”,用当地的俗话来说,是给草龙“开光”。

一条草龙扎成型了,没有经过“开光”,只能算作稻草,没有任何意义。覃振丰说,这跟沿海一带渔民出海打鱼前,进行开海仪式一样,祈求平安、丰收。

草龙开光后,就“活”了起来。在龙珠引领下,草龙在村里走家串户,舞龙者敲锣打鼓给村民们送祝福。草龙过家门,就是送福到家,主人家要点燃一炷香插在草龙身上,并燃放鞭炮以示谢意,祈求它的庇佑。

以前,村民购买的土硝做的鞭炮威力不大,他们往往将鞭炮扔到龙身上,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舞动的草龙如同神龙,栩栩如生,如同一条巨大的火龙在夜空中飞腾,引来村民的围观。

这是村民一年一度的欢乐时光。火光将夜空照亮,也点燃了村民们的热情。

仫佬族舞草龙,需要按节奏敲锣打鼓进行配合,节奏不对草龙是“走”不了的。打鼓节奏分为快、中快和特快,但无论哪种节奏都要契合舞草龙人的脚步。草龙刚刚起步的时候可以打快鼓,行进的过程中可以打中快鼓,进到村民家门的时候就得打特快鼓,这样能营造热闹的氛围。

夜深,当天舞草龙的活动就渐渐接近尾声。自然,送草龙是舞草龙的最后一个环节,“舞过的龙要烧掉,等于送龙升天。”

改革开放后,罗城当地民间又恢复舞草龙活动。由于草龙按习俗来说,用完就必须烧掉,导致民间极少保存有草龙,加上传承人年岁已高,技艺失传,全县曾一度面临无草龙可舞的状况。

所幸,草龙因覃振丰又重新“活”了起来。

据小长安镇农民“吴老二”(真名吴庭燕)介绍说,他的父亲是一名牛贩子,经常到各个村屯贩卖牲口,长期与覃振丰有往来。两家人关系因此也密切起来。

生于1968年的“吴老二”比较顽皮,喜欢打架。1985年夏天,他从父亲的口中得知在山背屯的覃振丰会武术,便随父亲前往拜师习武,却意外发现师傅会编草龙和布狮子等,也随着一起学艺。“我师傅虽然是壮族人,但长期在仫佬族家庭生活,他通过吸收仫佬族编草龙的技艺,草龙编得很漂亮。”

因为机缘巧合,“吴老二”成为第六代扎草龙和舞草龙传承人。

但因当时村民对草龙需求不多,加上所收的费用比较少,编草龙并不能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吴老二便外出务工,一走就是15年。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对舞草龙等活动日渐期盼。希望能够在重要节日举行舞草龙活动。2000年后,罗城县听民声,顺民意,决定组织开展舞草龙活动。

2006年,罗城的“仫佬族依饭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草龙“亮相”依饭节,成为仫佬族同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庆祝丰收和感恩收获的文化符号。

“过去,舞草龙是依饭节和仫佬族同胞在春节时必有的节目。但因为中断了好几十年,对编草龙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覃振丰说。

但谁来编草龙?罗城县文化部门通过“吴老二”了解到,覃振丰可以编草龙。同时,他们还在其他乡镇也了解到有人会编草龙。但最终发现,覃振丰所编的草龙龙头精美,形象更胜一筹。

随着覃振丰在传承编草龙和指导舞草龙不断受到关注。2010年,经过层层报送和评选,仫佬族舞草龙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覃振丰也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如何才能让扎草龙以及舞草龙技艺延续,成为覃振丰内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祖宗流传下来的好东西,我不能让它断在我手里。”

“吴老二”外出务工,覃振丰把目光转向儿子覃建保。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覃建保自幼就对民间技艺有着特别的爱好,平时喜欢围在父亲身边,观看他制作草龙,早已把草龙制作的全套技艺记在心里。

如今,覃建保也成为草龙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近年来,方圆几十里的龙狮、草龙技艺成形作品基本出自父子俩之手。

为了将仫佬族草龙技艺发扬光大,传承到更多人手中。2016年5月,覃振丰主动到小长安镇铜钟洞休闲山庄,向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19名“90后”大学生现场传授编织草龙和舞草龙的技艺,让学生们了解、学习、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据了解,目前罗城已有铜钟洞休闲山庄等多个乡村旅游山庄成为舞草龙和仫佬族民族文化的传习基地,经常邀请覃振丰等一批民间艺人到山庄“传经送宝”。

因为痴迷扎草龙、舞草龙70余载,覃振丰动人事迹,也纷纷被中央电视台、广西民族报等媒体报道。

近年来,罗城在重要节庆中,越来越多使用草龙,草龙市场价日益提高,定制一条草龙的价格约三四千元,覃振丰和同行们的收入也因此逐渐提高。在小长安镇上,吴老二和村民成立舞龙队,进行商业表演,带动其他的舞草龙队伍,这些都让覃振丰感到很欣慰。

仫佬族舞草龙粗犷、激烈、悠远,是仫佬山乡一方水土的精神寄托,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如今,草龙龙盘虎跃在凤凰山脚下,武阳江畔,在罗城这片富有民族风情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罗城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道路中间发生事故,有人受伤倒地 一高中生及时示警指引其他车辆避让

何高航打开手机照明灯,提醒后方车辆注意避让。何高航伸手示意后方车辆避让,以保护倒地伤者,避免发生二次事故。网友供图今报...

罗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盛世丰年舞草龙 记罗城仫佬族舞草龙传承人覃振丰 本报记者 潘 剑)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